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匯率是不同幣別之間交換的基準,但你知道匯率是怎麼形成的嗎?匯率的升降又會對大眾產生什麼影響?
聽說最近美元升值、台幣貶值,這算是壞消息嗎?
不見得喔!對某些人來說反而是好消息!
匯率就是用一國貨幣兌換他國貨幣的比率,也可以視為用一國貨幣表示他國貨幣的價格,例如美元兌台幣的匯率是 30 的時候,就代表 1 美元=台幣 30 元,反之,台幣兌美元的匯率約等於 0.033(1÷30≒0.033),也就是台幣 1 元 ≒0.033 美元。
直接匯率(Direct Rate)是以本地貨幣作為基準表示外幣匯率,間接匯率(Indirect Rate)則是以外幣作為基準表示本地貨幣匯率。
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是「直接匯率」,包括台灣;少數國家如歐元區、英國、澳洲、紐西蘭則是採用「間接匯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各國經濟都因二戰導致嚴重衰退,僅有美國仍維持強大國力,與高達全世界 4 分之 3 的黃金儲備量。1944 年,在英美兩國的主導下,44 個同盟國共同簽訂了「布雷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與黃金價格掛勾,世界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勾,從此各國均以美元作為計算匯率的基準,也讓美元成為全世界流通性最高的貨幣。
然而後來的 20 多年間各國經濟復甦,紛紛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國卻爆發經濟危機與多次的美元危機,因此美國在1971年單方面停止黃金兌換,也讓該協定在 1973 年宣告終止,全球主要貨幣皆改為浮動匯率,但因美國仍是最強經濟體,各國便維持以美元作為匯率基準。
隨後,美國在 1974 年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署雙邊協議,約定由美國出兵保護沙國及其油田,而沙國的石油交易只能以美元進行,自此建立了「油元」體系,於是美元便維持強勢地位至今。
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浮動匯率制,因此每天的匯率會因為市場的交易情形而上下浮動,簡單來說,匯率是因為各國貨幣的供給與需求變化,而產生相對應的變動,例如市場對美元需求高,對台幣需求小,便會造成美元升值、台幣貶值,匯率便因此改變。
說明台幣匯率高或低之前,因有些人誤以為匯率升降和台幣升貶是同一件事,在此先釐清:匯率升降和台幣升貶是反向關係,當匯率升高,代表台幣貶值,而匯率走低,則代表台幣升值。
台幣匯率截至今(2022)年 5 月 10 日約為 29.79,從歷史走勢圖來看處於相對低點(貶值)。有數據以來最高點落在 1985 年 9 月,匯率為 40.51(早年台灣匯率多在 40~36 之間浮動),最低點則落在 1992 年 6 月,匯率為 24.65(升值)。
由於美國目前仍在升息循環當中,且今年預期將再升息數次,美元繼續往上升值的機率非常高。
由於台灣出口占整體 GDP(國民生產毛額)最大宗,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因此過去政府會透過控制匯率(阻止台幣升值或使台幣貶值),讓以出口為主的企業賺取更多利潤,才會有「貶值救出口」、「貶值救經濟」這樣的口號產生。
有換匯需求時,建議多利用網路銀行的換匯服務,匯率會比牌告數字更加優惠喔!
錢雜誌 APP 上線啦!快下載你的隨身理財寶典:https://emagazine.page.link/AtYg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2022年6月號《Money錢》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