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仍有許多著重實體服務與人際交流的行業難以被取代,居服員便是其一。本文透過案例訪談,揭露中年轉職居服員的甘苦歷程與職場樣貌,讓有意從事該職務者作為參考。
你喜歡與人交流,不排斥和長輩相處,同時擅長照顧他人,甚至想透過工作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嗎?那麼,居服員可能會是非常適合你的一種職業。
自從政府推行長照2.0,將居家照顧服務納入補助的一環,因而衍生出龐大的居家照顧需求,連帶也使居家照顧服務員(簡稱居服員)成為熱門的行業。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居服員人數共有54,342人,不過相較於將近90萬的長照需求人數,仍有極大的缺口未被填補。
雖然居服員屬於3K工作(源於日本,3K指骯髒、危險、辛苦),但因為進入門檻相對較低,且工作時間彈性,近年來吸引不少中高齡者加入,其中更不乏從其他領域轉換跑道的生力軍,小游便是一名中年轉職的成功案例。
年齡:46歲
現職:居服員
經歷:電視台企劃、編導、電影發行、大數據應用開發
當被問起為何轉戰居服員,媒體出身的小游嘆了一口氣,說道:「我待過公視、東森、年代,也做過電影發行,後來在網路媒體做大數據應用開發,因為工作量太大,我長期熬夜、作息混亂,免疫系統幾乎崩潰,睡眠也出了問題。醫生警告我『再這樣下去你會掛掉』,我才意識到自己必須改變。」
當時小游將近40歲,事業其實仍處於上升期,但她毅然決然選擇離職,讓身體好好休息,也讓日夜運轉、無法按下暫停鍵的大腦徹底放鬆。
恰巧那時她結識了一位長照系教授,對方的母親罹患失智症,需要每天往返日照中心和失智據點,便請小游負責接送和協助日常生活,期間長達3年。那段時間她從完全不懂失智照護,到理解患者的需求,最後更從中學會許多照護知識。
「失智症患者有認知障礙,常分不清幻想跟現實。例如有次阿嬤說我很乖,要送我一隻雞,結果卻拿了一塊尿布給我,但我還是開心地收下,跟阿嬤說看起來很好吃。」
小游回憶當時情景說道,自己雖然沒有護理背景,但在媒體圈打滾多年的經驗讓她學會察言觀色和隨機應變,因此能「投其所好」,滿足長輩的心理需求。
教授母親過世後,小游本想另覓他職,但教授認為她非常適合從事照服工作,便鼓勵她參與訓練課程,取得照服員資格。為了不辜負教授的期待,她除了積極上課、通過考核及取得結業證書,還一鼓作氣考取了照顧服務員證照,隨後加入長照機構,正式成為居服員。
很多人對居服工作有誤解,以為居服員等同於「看護」或甚至是「幫傭」。對此,任職於台灣居護的業務負責人王昱昕表示,居服員的功能在於提供「任務式的照顧」,藉此讓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在家中就能獲得妥善照料,同時釋放家屬的時間並緩解其壓力。
例如某些長者認知功能正常且仍有部分行動力,僅需有人協助如廁或沐浴,若有居服員定時提供這些服務,家屬便不需聘請看護,也能安心地去上班。
而所謂的「任務式照顧」,按衛福部規定共有20多項,包含基本身體清潔、協助進食或管灌餵食、餐食照顧、協助沐浴及洗頭、陪同外出、陪同就醫、家務協助、代購或代領代送服務……等。
案主一次可申請單項或兩項以上的服務,當居服員完成任務,便會離開案家(即案主的居住地),轉場至下一個服務地點。若不在正面表列的項目之中,則不屬於服務範圍。
從上述服務項目可以發現,居服員需要負擔不少「體力活」,中高齡族群真的適合嗎?王昱昕指出,中高齡者的體力雖然不比年輕人,但透過教育訓練可以學會省力和確保自身安全的技巧,而且中高齡者人生閱歷豐富,比年輕人更懂得溝通,也更願意和長輩交流,反而更能堅持在這個岡位上。
「尤其這個行業一直缺工,即便是六七十歲,只要他願意投入,我們都很歡迎!」王昱昕說道。
中年轉任居服員,還有哪些挑戰呢?入行至今2年的小游坦言,照顧現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需要解決,諸如環境髒亂、性騷擾、家屬指手畫腳……等,都還只是「小意思」,當被照顧者消極被動、拒不配合,或甚至有攻擊行為時,才最讓她感到無力和疲憊。
小游舉例道,有位案主是一名多重障礙的10歲孩童,他除了是聽障,還患有混合型自閉症,因為無法用語言表達需求和情緒,會用打人、捏人、撞人等方式來提出要求或宣洩,所以照顧他時特別吃力。
「老人只會越來越老,但小孩會越來越壯,有一天我們會很難去制止他。現在這些孩子有父母和我們的協助,但當他們長大、父母都不在了呢?誰又能照顧他們?」小游吐露出對身心障礙孩童的擔憂。
除此之外,她也看過不少令人唏噓的場面。例如某次一位信義區的里長自費請她服務一對獨居夫婦,兩人的居住環境不僅十分狹小,還充斥著異味,太太癱瘓臥床、褥瘡非常嚴重,先生身上則是布滿疥瘡。
當下小游除了提供緊急處置,也立刻將情況通報給居服督導員,協助安排就醫,後續還引入社會局和長照單位的相關資源。
「隔天我再去現場,發現那位太太嘴裡塞滿東西,眼淚流不停,原來是先生強餵她食物,讓她幾乎要窒息了!我告訴那位先生,餵食是我的工作,拜託你不要再做了!那是我當居服員後第一次動氣!」
後來小游輾轉得知,該對夫妻曾經過著優渥的生活,而且兩人其實有兒女,但卻一直聯繫不上。「或許那位先生內心已經絕望了,才會過著這種近乎『自殺式』的生活,想跟妻子一起走。」小游感慨地說道。
另一個讓小游困擾的事情,則是經常面對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常有案主要她「順便」清洗前一晚全家人用過的碗盤,或甚至要她清洗電風扇、冷氣濾網、抽油煙機等。
備餐時,還有案主會要求多煮一點,只因「女兒要帶便當」,或是指定要吃粉蒸排骨、客家小炒、鳳梨苦瓜雞等特殊菜色。「短短30~40分鐘要洗、要切、要煮,還指定要宴客菜,這已經不是備餐,是廚藝比賽了!」小游打趣說道。
不過,居服工作也為她帶來不少暖心回憶,例如有位視障案主向機構要求讓小游備餐後一起用餐,因為擔心她沒吃飽會沒有體力去服務下一位案主。也有不少長輩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甚至想為她準備生日禮物。
「其實在照顧長輩的過程中,我也被療癒了,因為從小爸媽就離開我,我沒有看過他們變老的樣子,也沒人會對我嘮叨,所以我很感謝長輩們讓我體驗為人兒女的感受,讓我有對象可以撒嬌,或是聽他們發發牢騷、講講故事。」
小游總結道,居服員對她而言不只是一份工作,也是幫助她找回規律生活和肯定自我價值的契機。即便付出與回報不一定對等,但只要體力允許,她會持續從事這份工作。她也期許案主和家屬能給予更多尊重和支持,讓彼此成為對方的助力。
非護理或照顧相關科系的人,可以透過2種方式取得居服員資格:⑴參加90小時的「照顧服務員專業訓練課程」,並取得結業證書;⑵考取照顧服務員職類技術士證。
第一種方式是加入長照機構,由機構派案,執行政府補助的居家照顧服務,此種方式的優點是案源穩定,且可獲得專業支援;第二種則是透過接案平台、網路社群或親友介紹來尋找案源,此種方式的優點是彈性高、可自行決定服務內容與收費,缺點是案源不穩定,且需自行處理合約、保險等事宜。
分為「拆帳制」和「時薪制」,若採用拆帳制,居服員和機構的拆帳比例大多為6:4、6.5:3.5或7:3。每項服務的價格則由政府統一規定,難度越高、所需時數越長,價格就越高,例如陪伴服務為175元(30分鐘為一單位),協助沐浴及洗頭為325元,陪同就醫則為685元(以1.5小時為限)。時薪則通常為200~400元,難度較高的工作時薪就會較高。
月薪視接案的時數和難度而定,若是週休二日、晚上不接案,月薪通常在3萬~4萬元左右。若願意在晚上和六日接案,且能夠照顧重症患者,月薪可達5萬~6萬多元。
若想達到月收10萬元,可能需同時在2~3家機構兼職,且每天排班超過12小時,但如此一來會超過《勞基法》所規定的工時上限;若不超時,就要多接高時薪的自費案,但此種案源並不多。因此月收10萬元是極少數特例,並非常態。
不一定不行,但基本廚藝是必要的,如煮粥、煎蛋、炒青菜、煮湯等,如果完全不會煮,或經常煮焦、煮得過鹹,就不太適合做備餐服務。長照機構在安排備餐任務前,也會了解居服員的廚藝能力,如果不熟練,就會指派別的服務。
有些案主會指定菜色,並預先備妥食材,有些案主則是請居服員運用現有食材自由發揮。對於案主的要求,不一定要百分之百照做 ,主要仍須考量案主的飲食禁忌與習慣,以「營養均衡、符合長者口味」為優先,若被指定複雜菜色可委婉拒絕。
遇到性騷擾建議第一時間就嚴詞制止,不要隱忍,對方通常不敢再犯,若無法自行處理,可向居服督導員反應,由督導代為處理,或停止服務該位案主。若經常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或是案主過於吹毛求疵,也可向督導反應,由督導代為協調。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6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