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前景不明 股債市雙殺,投資中國先停、看、聽
去年 10 月 24 日香港恆生單日下跌 9.7%,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經濟陷入混沌?是疫情始然還是早已出現結構性問題?有可能重回下一個黃金 10 年嗎?
中國在過去的 20 年間,經濟不斷飛快成長,許多人都曾認為,總有一天它會成為與美國相互抗衡的國家,但怎麼也沒想到,2018 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以及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內外交迫使得中國的高速成長戛然而止,經濟成長率罕見地低於 6% 左右的水準。
在過去兩年中國表現越來越差,但資金為什麼現在才大撤離呢?原因之一是因為習近平的連任。伴隨著任期,持續「動態清零」、降低資本自由度以及 20 大中所公布的政治局常委名單,都讓世人看清接下來的 5 年,中國不會有任何改變,只會更加集權。
本文先提出中國經濟的 3 大問題,讓讀者了解到結構性的問題已然成形,再加上習近平的連任,現階段的態勢將無法在短時間內扭轉,而對美關係若不轉變,中國科技業和對外貿易將持續受到負面影響。當然,在經濟基本面無起色下,金融市場將連帶受到打擊。
3 大不足為成長放緩主,因中短期幾乎不可能改善
早在疫情前中國經濟問題就已浮出水面,疫情只不過是讓情況加速惡化,本文根據中國經濟成長主要來源,盤點出 3 大不足:
1. 勞動力不足。一般在計算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時,會使用 GDP(國內生產毛額)來衡量,指的是國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可以將 GDP 簡單拆分成「人們工作的時間」乘上「每小時創造的產值」,提升總工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擁有更多的人可以工作,這也是過去為什麼中國可以快速成長的原因。
另外,「人口紅利」是指當扶養比在 50% 以下時,提供一個經濟體成長良好的條件,然而在去(2022)年 11 月中所公布的 2021 年中國統計年鑑中顯示,2020 年扶養比約為 46%,可能在今明兩年就會超過 50%,顯示人口紅利正不斷被侵蝕。2020 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僅為 1.45%,預估 2022 年將為人口數的高峰,隨後開始下降。
2. 投資不足。投資主要分3項,房地產、製造業、基礎建設。過去,支撐中國投資的主要來源是房地產,但由於先前恆大事件,使得整個中國房地產業陷入低迷狀態,10 月的累計年增率為 ‒8.8%,是所有投資中最差的。
這兩年中國持續頒布許多政策想抑制房市的擴張,但因短期經濟放緩,中國不太可能犧牲經濟去更積極地壓抑房地產,房地產可能不會繼續惡化,但預期成長也仍有限。
10 月累計年增率雖然有 9.7%,但整體製造業自 2021 年來不斷下滑。唯一的好消息是,汽車製造業歷經 3 年的下滑,去(2022)年成長皆維持 10% 左右,這是因為政府對於電動車的補助。
即今年整年免徵車輛購置稅(通常為車輛價格的 10%),使得汽車業加大投資。但車子畢竟還是耐久財,需求不可能一直大量存在,政策帶來的正面影響可能在今年消退。
基礎建設成為去年成長的主要支撐,表現不停上升,截至10 月累計年增率為 8.7%。主要是政府擴大財政支出,興建道路、鐵路等,不過這相對地也使今年基建需求減少,根據 Goldman Sachs 預估,今年基礎建設投資的成長將跌至 2%。雖然中國也轉向新型基建和建立綠色基建,但市場規模仍小,對 GDP 貢獻有限。
3. 消費力不足。中國的消費占 GDP 將近 4 成,對於 GDP 的貢獻僅次於投資,中國希望和美國一樣,不去仰賴外需,成為內需消費大國。
然而,10 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再度陷入負成長,為 ‒0.5%。疫情前中國的 CPI 數據就已出現通縮危機,過去 10 年來中國 CPI 約在 2% 左右,對於一個成長中的新興國家來說,消費力明顯不足。
短期而言,消費力可能受到防疫部分鬆綁而有所推升,但長期來看,中國家庭的資產和負債中,住房和房貸占比皆超過一半,使得中國人沒有足夠的現金去消費,且房市景氣也深深影響著消費信心,因此要等到房地產降低槓桿並穩定的時候,消費才可能有根本上的改善。
正如前述所言,中國想成為內需大國,因而提出「共同富裕」為經濟發展路徑,當貧富差距縮小,整體消費力自然會有所提升。但這使得中國富豪們開始害怕會被國家徵收自己的財產,紛紛計劃移民,將資產轉離中國,這樣的策略恐怕無明顯成效,只會使得更多資金逃離中國。
股債市雙殺,市場低迷時間拉長
在近期金融市場的表現中,可以發現投資人們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越來越不看好,不管是政策面還是基本面,都掀起一陣的擔憂,以下概述股、債市現況:
- 加大監管力度,空單擁擠的股市:相信大家都還記得,2021 年中國開始加大科技業的監管,使得在美上市的中國 ADR 股不停下跌,而在那之後中國新創公司數量也驟減。「共同富裕」的前提應該是創造足夠的富人和強大企業,再將他們的財產分配出來,但是現在中國政府的作法則是只看現在不看未來,扼殺了該國的未來發展。
有多數知名投資人都已將資金撤離中國,有些指數的編制也將中概股排除在外,顯示出外界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擔憂只增不減,在 2022 年 11 月美國銀行的基金經理人報告中,約有10%的經理人認為放空中國股票的交易是擁擠的,僅次於做多美元,近幾個月可能會維持這樣的態度。 - 中美利差由正轉負,資金外流的債市:過去幾年中國與美國 10 年期公債利差皆為正,代表中國公債能提供更好的殖利率,使國際資金流入中國。不過,去年 4 月開始,美國採緊縮性貨幣政策,而中國則採寬鬆政策,使得利差翻負,造成資金流出的壓力,也使得人民幣面臨貶值。
因為經濟復甦不如預期,中國利用政策來給予經濟成長支撐,若經濟沒有明顯轉好,寬鬆態度將持續,維持負利差。
中國社會主義色彩只會在習近平第 3 任期內更加明顯,將使得資本在中國非常沒有效率,不會是一般人資金適合的地方,建議先暫停進行中國金融市場的抄底,並避免與中國有高度相關的投資標的。
本文精采內容來自2023年1月號《Money錢》,掌握最新投資理財資訊,請鎖定 2023年4月號《Money錢》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理財工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