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供給側改革」是這兩個多月來中國最火紅的財經詞彙。中國當局經濟改革的焦點,正從「需求分析」轉為「供給分析」;其決策的出發點,則從過往重視擴大需求、進行短期投資的做法,轉為重視要素供給,朝向結構性改革。 預期之前推行多年「三駕馬車」(投資、進口、消費)的概念,將逐漸退位,「供給側改革」躍升成為2016~2020年「十三五規畫」期間經濟改革的重心,也代表中國將出現制度性的深層次改革。這套政策思路的方向是正確的,但過程會很辛苦,因為會面臨既得利益的強力反彈,且若干政策對經濟也會產生負面衝擊。 中國政府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見到成效;但以過去歐、美國家類似的經濟改革經驗而言,一旦落實成功,極有機會造就下一波A股資本市場的榮景。「服務經濟」崛起,在教育、醫療、金融、體育、文創、影音、傳媒、旅遊等產業中的指標企業,都值得投資人持續追蹤。 中國經濟正處結構轉型期 自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金融風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極大,政府先後採取了以財政刺激、貨幣寬鬆等為主的政策應對,但是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並且造成不小的風險和後遺症,政策取向最終選擇了以供給側改革為主。 當前中國經濟表面上是增速換擋,實質上是結構升級,而這得靠改革轉型才能奏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11月的中共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首度提及供給側改革這個觀念,他當時表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他提出了以下4個關鍵點:(1)化解過剩產能;(2)幫助企業降低成本;(3)化解房地產庫存;(4)防範、化解金融危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定調2016年的經濟工作重點,根據2015年12月21日所發布的公報,其焦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補強弱點)」,這些都是環繞著供給側改革的思維而定。   小辭典—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供給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   @全文未完,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官網會員   《Money錢》成立LINE@官方帳號囉!  趕快按下加入好友吧!     探究哪些因素可能會限制供給側效率呢?主要是競爭不充分,包括服務業的准入限制、諸如利率、勞動力流動要素的價格管制、不當補貼造成的不正當競爭、較高的稅收抑制了產業的發展等;而這些癥結最終都得進入到國企、金融、土地、稅制改革、放鬆管制、提高創新能力,以及政府職能轉型等政策或議題。 供給學派理念曾挽救 美、英經濟 事實上,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思維,背後是「供給學派」的思想,帶有1980年代美國「雷根經濟學」的影子。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財經當局,長期依據凱恩斯的理論制定政策,對經濟進行需求管理,認為經濟衰退是「有效需求不足」,結果造成了20世紀70年代末的「停滯性通膨」局面。 停滯性通膨違背了「凱恩斯主義」失業與通膨互不相容的核心結論,為供給學派的發展提供了溫床。 供給學派認為「供給是實際需求得以維持的唯一源泉」,政府不應當刺激需求,反而是要去刺激供給。基於此一前提,供給學派主張:經濟政策應當致力消除不利於生產要素供給和利用的因素,主張降低稅率、大量削減社會支出,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鼓勵生產,使生產要素供需達到均衡和有效利用。 作為供給學派的政策實踐,美國「雷根經濟學」與英國「柴契爾主義」,兩者分別採行減稅和國企改革等做法,帶動美、英經濟走出衰退的困境。正因為雷根經濟學大為成功,才使得美國經濟迎來柯林頓總統主政時期的榮景,也帶動了爾後1996~2000年美國科技股的投資狂潮。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提出:「大道至簡。中國歷史上,大凡一個時代的政治比較『簡』,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就會被後世稱為『盛世』。」這段話其實就是供給經濟學的精髓所在。 看來中國政府這一次提出供給側改革,在經濟政策上是抓對了藥方,成敗則取決於領導階層的政治決心與執行力。可以預期的是,服務經濟將是未來中國的發展重點,因為既可以維持經濟成長,也能提供就業機會。 建議投資人應對A股市場裡面的服務經濟板塊,保持高度關注;而好好理解供給學派或供給側改革的概念,則是基本功課   呂忠達 現職:台灣金融研訓院大陸金融業務顧問暨菁英講座 經歷:瀚亞投信、德盛安聯投信副總經理 學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 企管碩士,主修財務金融暨服務業行銷,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企業管 理輔系)學士。  

供給側改革造就A股新榮景?

2016/02/23
A股,中國經濟,呂忠達

供給側改革」是這兩個多月來中國最火紅的財經詞彙。中國當局經濟改革的焦點,正從「需求分析」轉為「供給分析」;其決策的出發點,則從過往重視擴大需求、進行短期投資的做法,轉為重視要素供給,朝向結構性改革。

預期之前推行多年「三駕馬車」(投資、進口、消費)的概念,將逐漸退位,「供給側改革」躍升成為2016~2020年「十三五規畫」期間經濟改革的重心,也代表中國將出現制度性的深層次改革。這套政策思路的方向是正確的,但過程會很辛苦,因為會面臨既得利益的強力反彈,且若干政策對經濟也會產生負面衝擊。

中國政府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見到成效;但以過去歐、美國家類似的經濟改革經驗而言,一旦落實成功,極有機會造就下一波A股資本市場的榮景。「服務經濟」崛起,在教育、醫療、金融、體育、文創、影音、傳媒、旅遊等產業中的指標企業,都值得投資人持續追蹤。


中國經濟正處結構轉型期

自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金融風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極大,政府先後採取了以財政刺激、貨幣寬鬆等為主的政策應對,但是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並且造成不小的風險和後遺症,政策取向最終選擇了以供給側改革為主。

當前中國經濟表面上是增速換擋,實質上是結構升級,而這得靠改革轉型才能奏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11月的中共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首度提及供給側改革這個觀念,他當時表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他提出了以下4個關鍵點:(1)化解過剩產能;(2)幫助企業降低成本;(3)化解房地產庫存;(4)防範、化解金融危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定調2016年的經濟工作重點,根據2015年12月21日所發布的公報,其焦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補強弱點)」,這些都是環繞著供給側改革的思維而定。

 
小辭典—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供給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
 

@全文未完,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官網會員
 

《Money錢》成立LINE@官方帳號囉! 


趕快按下加入好友吧!  好友人數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文章未完,請登入繼續觀看)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