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
,
保險與人生
,
投資型保單
今年開始,70歲以上民眾買投資型保單時,必須配合錄音、錄影,否則不能買。主要是因為金管會近幾年接獲許多申訴案件,而且被保險人年齡集中在70歲,為避免糾紛再起,於是立下這項新法規。
4大原因
高齡保險糾紛不斷
其實,在看這項投保新規定時,應該更深入探究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些70歲高齡保戶會想買投資型保單?買了之後又發生哪些嚴重問題,讓他們大動肝火向金管會申訴?」磊山首都分行業務副總經理鄭詠升從實際銷售狀況中,歸納出高齡保險糾紛的4大原因:
原因➊:高齡長輩較有錢,成銀行主推對象。
近幾年,銀行賣出的投資型保單比保險公司還多,以2018年一整年為例,銀行通路收進來的投資型保單保費就高達1,683億元。而與銀行往來的客戶當中,又以70歲以上的高齡長輩資產較多,因此容易成為行員推銷保單的主要對象。
原因➋:誤以為銀行商品,都像定存保本、保息。
正因為銀行的形象,在這群長輩的心中代表「安心可靠」,當行員推銷投資型保單時,他們會以為這商品就跟定存一樣保本、保息,完全沒有風險,於是就用躉繳(一次繳清保費)方式買保單,事後才發現投資型保單跟定存完全不一樣。
原因➌:以為買的是傳統保險,沒想到會賠錢。
有些長輩誤以為,投資型「保單」,既然叫保單,就跟傳統儲蓄險一樣,錢會一直在,等到要用錢時可從保單領出來,或是身故後變遺產留給家人。沒想到要用錢時,才發現可以拿回的錢竟遠遠低於當初總繳保費。
原因➍:虧損才發現,保單成本高會侵蝕老本。
大部分高齡保戶買的是壽險投資型保單,而這種保單前5年會收取較高管理費,危險成本也會越來越高,例如在70歲時躉繳300萬元購買某張壽險投資型保單,光是前5年的管理費與危險成本就被扣了26萬元。
而且這些費用都是從保單帳戶價值內扣,如果投資的基金持續虧損,將造成保單帳戶價值金額快速減少,遠低於總繳保費,保戶才知原來買投資型保單不只要支付高額管理費,還要自己承擔投資虧損。
不想冒風險
買儲蓄險較安心
「其實不只是70歲長輩,就連年輕客戶都可能會因為搞不懂保單內容,而造成保戶與業務員之間的誤解。」鄭詠升以一位年輕客戶為例,這位保戶每個月繳1萬元保費,連續繳了5年後想解約,把錢拿出來買車,本以為5年下來總繳60萬元保費,至少也能拿回60萬元,卻沒想到,因為投資虧損,再扣除管理費,最後竟然只能拿回30萬元。
儘管投資型保單近年狂賣上千億元,但很多人都是在沒有搞清楚什麼是「投資型保單」時就投保,當收到對帳單時,才了解原來投資型保單是「保險」+「投資基金」,既然是基金,就要看連結的投資標的是股票還是債券,而兩者的基金淨值都會隨投資市場波動,不是賺就是賠,保戶(也就是投資人)就得承擔投資風險。
因此,鄭詠升建議,不管是70歲的長者還是年輕民眾,如果遇到行員或業務員推銷投資型保單,可以問他們這3個問題:
①這是保本的嗎?
②投資標的到底是什麼?
③如果遇到股災,市場跌50%,投資的基金也會跌50%嗎?
如果統統了解,也清楚最壞狀況,當然還是可以買投資型保單,但如果只是單純地想強迫把錢存在保單,多賺一點利息,那還是乖乖買傳統的利變型壽險等儲蓄險,至少能夠保本,畢竟安心睡得著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