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我們想讓你知道】   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讓他變得更聰明,是許多父母關心的問題。哈佛大學的多元智慧理論指出,人的智力包含多個層面。理解這些不同智力的構成和發展,不僅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也能讓家長在不同階段做出適當的教育引導,從而讓孩子在未來選擇最合適的發展方向。   (文/吳軍)        明確了教育要遵循一定的節奏,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要教授不同內容之後,還有一個問題必須回答,那就是如何教育可以讓孩子變聰明?或者說,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個問題。        問題一:假如你有兩個孩子,一個孩子數學成績特別好,每次都能考95分以上,不過語文成績總是上不去;另一個孩子語文成績特別好,也總能考95分以上,但數學怎麼也學不好。那麼,你覺得哪個孩子更聰明?        問題二:假如有兩個成年人,一個人學歷很高,解決問題一板一眼;另一個人學歷不高,但反應特別快,腦子很靈活,記憶力也非常好。那麼,你覺得哪個人更聰明?        生活中有很多持以上看法的人,但這種看法其實是有問題的。針對第一個問題,那些人是把聰明和數學能力直接相關聯;針對第二個問題,那些人是覺得智力是一種完全先天的因素。實際上,現代教育研究的發現已經不支持這種觀點了。很多研究都表明,人的智力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可以分為多個層面。     多元智慧理論        在有關人類智力本質和特點的研究中,最著名的專案是「零計畫」(ProjectZero)。這個項目從1967年開始,一直持續至今,已經持續了50多年。        零計畫的創始人是哈佛大學著名的哲學教授納爾遜.古德曼(NelsonGoodman),這個項目旨在研究人類的智力、靈感、直覺和情感究竟是怎麼回事。最早研究的問題包括:藝術創作是否完全依靠靈感?情感和直覺與人的認知究竟有什麼關係?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這些問題看上去離我們有點遙遠,但其實都與教育息息相關。如果搞不清楚智力發展的基本原理,我們在教育中就可能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卻因為搞錯了方向而收效甚微。        零計畫的研究結果回答了什麼問題?該計畫的第二任,也是任職時間最長的負責人是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他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教授,從1972年開始負責零計畫,直到2000年。在這期間,該計畫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加德納也先後出版了十多部研究著作,系統解釋了人的智力是由什麼構成的,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在加德納出版的作品中,最有影響力的是他在1983年出版的《智慧的結構》(FramesofMind: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當然,這本書的中文譯名可能不是很準確,我認為翻譯成《智力的框架》更合適。        在這本書中,加德納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慧理論。根據加德納的理論,智力包含多個層面,主要有7個: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音樂智慧、空間想像智慧、運動智慧、人際交往智慧和自我認知智慧。很多人理解的智力,通常只是數學–邏輯智慧,最多再加上語言智慧,這其實是比較片面的。更深入一步講,這7個層面的智力背後其實是3種更加基本的智力,那就是語言智慧、抽象思維智慧和形象思維智慧。也就是說,這7個層面,乃至更多層面的智力表現,歸根結底都是這3種基本智力的組合。這就像世界上有上百萬種顏色,但都可以拆解為紅綠藍三原色的各種組合。        如果一個人在3種基本智慧上存在重大缺陷,那就如同一個色盲患者,因為對三原色中的一種顏色不敏感,導致無法辨認很多顏色的組合。而加德納提出「多元智慧」概念,就是要告訴我們,智力高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只體現在腦子反應快、會做數學題、邏輯能力強,智力其實是多元的、全方位的。 孩子成績好不好,是數理能力決定的還是語言能力?      了解了加德納的研究成果,我們再來看看本節開頭的第一個問題:語文成績好和數學成績好的孩子,究竟誰更聰明?其實很難作出簡單的判斷,因為語言智慧和抽象思維智慧都是最基本的智力。        加德納的研究成果回答了古德曼教授最初提出的很多問題,比如科學和藝術有沒有關係。答案是有,這就如同粉紅色和橙黃色看上去很不一樣,但它們都是三原色的組合,只是不同顏色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回顧我們的小學,就會發現,從多元智慧理論的角度來看,小學課程的設置是非常合理的:小學課程主要是語文、數學和藝術(包括美術和音樂),而它們分別對應語言智慧、抽象思維智慧和形象思維智慧這三種基本智力。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基礎教育都是這麼設置的。        不過,這種設置其實早在零計畫的研究結果出來之前就已經形成了。比如,早在民國時代,中國小學課程的設置就大致如此。我很好奇這種課程設置是如何形成的,於是專門做了研究,發現在民國時期,中國小學生課程的設置參考了日本的做法,而日本是參考了歐美的做法,那歐美的做法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這就要追溯歐洲的歷史了。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歐洲的基礎教育和中國古代一樣,缺乏對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訓練。不過,歐洲中世紀的神學院和教會會對學生和教士進行專門的邏輯訓練。        中世紀之前,在基礎教育階段,歐洲人普遍會接受以數學教育為核心的抽象思維訓練,還有以藝術教育為核心的形象思維訓練。而這種設置的來源,就要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了。眾所周知,古希臘時代是近代之前歐洲文化最繁榮的時期。古希臘之後的古羅馬時代,就忽略了對數學和藝術的教育。因此,羅馬雖然重視工程教育並且取得了很高的工程成就,但是其科學和藝術水準對比古希臘時代並沒有大的發展。當然,羅馬人很重視修辭學,也講究邏輯,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抽象思維教育的不足。但是總的來講,羅馬人的思辨能力不如更早的希臘人。至於中世紀時,教育並不普及,民眾的基礎教育就無從談起了。        歐洲人再次普遍從小接受數學、語言和藝術的教育,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也就是啟蒙運動之後了。此後,隨著社會的發展,歐洲這種教育模式逐漸在全世界產生影響。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全面學習西方,參照西方的教育內容制定了自己的小學教育大綱,除了體育和道德教育課之外,日本小學生開始接受的就是語文、數學和藝術(包括音樂和繪畫)幾門課的訓練,到了小學高年級,開始學習生活課,也就是我們的自然常識課。可以講,今天絕大部分國家的少兒教育課,都是圍繞開發他們的語言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設置的。        理解了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在教育青少年、培養他們的智力時,我們就要在時間層面上把握節奏,在空間層面上全面發展。當然,這裡的時間層面和空間層面是我為了方便說明而自己總結的,不是加德納的原話。        在時間層面上,不同時期要學不同的內容,不同時期教育的側重點不一樣。        在一個人最年幼的時候,要著重對他進行語言能力、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訓練。打個比方,這就像在嬰兒眼睛的發育階段,要確保他視網膜上感知三種顏色的細胞都發育完全。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參考加德納說的7個主要層面的智力,調配適合孩子的智力組合。        比如,有人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出了對符號系統的理解能力和敏感性,那麼未來就可以往數學、自然科學或者金融財會的方向發展;有人在青少年時期著重發展自己在寫作、表達和人際交流方面的能力,那麼未來就可以向文學、法律或管理等方向發展。        到了青年階段,一個人才需要有比較特定的專業,不要在此之前過早限定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智力是不斷增長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換句話說,智力並不是純先天的要素,它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並且往往和受教育多少有關係。通常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學歷越高,智力水準就會發展得越高。這其實就回答了本節開篇的第二個問題:學歷高但一板一眼的人和學歷低但靈活多變的人,誰更聰明?        不過,需要提醒家長一點,教育很重要,但不要對孩子揠苗助長,只有在相應的時間進行相應的教育才是最合適的。        在空間層面上,要理解三種基本智力的組合能夠形成各種各樣的多元智力,往哪個方向發展是自己的事,發展方向數不勝數,每個人都沒有必要去模仿他人。        加德納主張「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這其實有點類似於我們講的因材施教。兩者的區別在於,因材施教是從老師的角度講的,而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是從個人的角度講的,其核心思想是個體在建立了基本的多元智力後,要自己決定往哪個方向發展。        一個人即使在某種基本智力上弱於他人,但只要幾種智力組合得好,也能在某個特定領域顯示出超乎常人的能力。這就如同調色板上三原色中某一種顏色的顏料比較少,但只要調配得好,仍然能畫出各種亮麗的色彩。但如果一個人的調色板上只有一種顏色的顏料,那就比較麻煩了。          當然,有人可能還想問:選擇了一個發展方向後,怎麼才能知道這個方向對不對呢?加德納認為,這是評估系統的問題。考試是一種評估方法,還有一種評估方法是尋求專家的回饋。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專家不僅是指相應領域的專業人士,還包括社會。比如你寫了一本書,賣得很好,這就是社會這個專家給你的回饋。你寫了很多本書,卻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出版,這也是社會給你的回饋。        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的基礎上,結合多重回饋,一個人基本就能判斷自己選擇的方向是否合適了。   更多吳軍博士的好文摘要: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嗎?古希臘哲學家的「快樂清單」推薦給你! 理性與經驗之間的抉擇:成功投資人的必修哲學課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區別?碩、博士學位該如何選擇? ​ 本文摘自《卓越:學霸養成指南,吳軍博士教你成為最佳陪跑員,讓孩子少走彎路》P.200-207「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作者:吳軍;出版社:金尉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鄧心雅) ​

語文成績好和數學成績好的孩子,究竟誰更聰明?

2024/10/07
吳軍 , 教育 , 成長 , , 學習 , 家長 , 智力 , 智商 , 聰明

【我們想讓你知道】

 

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讓他變得更聰明,是許多父母關心的問題。哈佛大學的多元智慧理論指出,人的智力包含多個層面。理解這些不同智力的構成和發展,不僅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也能讓家長在不同階段做出適當的教育引導,從而讓孩子在未來選擇最合適的發展方向。  

(文/吳軍)

       明確了教育要遵循一定的節奏,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要教授不同內容之後,還有一個問題必須回答,那就是如何教育可以讓孩子變聰明?或者說,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個問題。

       問題一:假如你有兩個孩子,一個孩子數學成績特別好,每次都能考95分以上,不過語文成績總是上不去;另一個孩子語文成績特別好,也總能考95分以上,但數學怎麼也學不好。那麼,你覺得哪個孩子更聰明?

       問題二:假如有兩個成年人,一個人學歷很高,解決問題一板一眼;另一個人學歷不高,但反應特別快,腦子很靈活,記憶力也非常好。那麼,你覺得哪個人更聰明?

       生活中有很多持以上看法的人,但這種看法其實是有問題的。針對第一個問題,那些人是把聰明和數學能力直接相關聯;針對第二個問題,那些人是覺得智力是一種完全先天的因素。實際上,現代教育研究的發現已經不支持這種觀點了。很多研究都表明,人的智力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可以分為多個層面。

 a-fotor-20241007114325.jpg

 

多元智慧理論

       在有關人類智力本質和特點的研究中,最著名的專案是「零計畫」(ProjectZero)。這個項目從1967年開始,一直持續至今,已經持續了50多年。

       零計畫的創始人是哈佛大學著名的哲學教授納爾遜.古德曼(NelsonGoodman),這個項目旨在研究人類的智力、靈感、直覺和情感究竟是怎麼回事。最早研究的問題包括:藝術創作是否完全依靠靈感?情感和直覺與人的認知究竟有什麼關係?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這些問題看上去離我們有點遙遠,但其實都與教育息息相關。如果搞不清楚智力發展的基本原理,我們在教育中就可能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卻因為搞錯了方向而收效甚微。

       零計畫的研究結果回答了什麼問題?該計畫的第二任,也是任職時間最長的負責人是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他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教授,從1972年開始負責零計畫,直到2000年。在這期間,該計畫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加德納也先後出版了十多部研究著作,系統解釋了人的智力是由什麼構成的,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在加德納出版的作品中,最有影響力的是他在1983年出版的《智慧的結構》(FramesofMind: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當然,這本書的中文譯名可能不是很準確,我認為翻譯成《智力的框架》更合適。

       在這本書中,加德納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慧理論。根據加德納的理論,智力包含多個層面,主要有7個: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音樂智慧、空間想像智慧、運動智慧、人際交往智慧和自我認知智慧。很多人理解的智力,通常只是數學–邏輯智慧,最多再加上語言智慧,這其實是比較片面的。更深入一步講,這7個層面的智力背後其實是3種更加基本的智力,那就是語言智慧、抽象思維智慧和形象思維智慧。也就是說,這7個層面,乃至更多層面的智力表現,歸根結底都是這3種基本智力的組合。這就像世界上有上百萬種顏色,但都可以拆解為紅綠藍三原色的各種組合。

b-fotor-20241007114532.jpg

d-fotor-20241007114553.jpg

       如果一個人在3種基本智慧上存在重大缺陷,那就如同一個色盲患者,因為對三原色中的一種顏色不敏感,導致無法辨認很多顏色的組合。而加德納提出「多元智慧」概念,就是要告訴我們,智力高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只體現在腦子反應快、會做數學題、邏輯能力強,智力其實是多元的、全方位的。

孩子成績好不好,是數理能力決定的還是語言能力?

     了解了加德納的研究成果,我們再來看看本節開頭的第一個問題:語文成績好和數學成績好的孩子,究竟誰更聰明?其實很難作出簡單的判斷,因為語言智慧和抽象思維智慧都是最基本的智力。

       加德納的研究成果回答了古德曼教授最初提出的很多問題,比如科學和藝術有沒有關係。答案是有,這就如同粉紅色和橙黃色看上去很不一樣,但它們都是三原色的組合,只是不同顏色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回顧我們的小學,就會發現,從多元智慧理論的角度來看,小學課程的設置是非常合理的:小學課程主要是語文、數學和藝術(包括美術和音樂),而它們分別對應語言智慧、抽象思維智慧和形象思維智慧這三種基本智力。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基礎教育都是這麼設置的。

       不過,這種設置其實早在零計畫的研究結果出來之前就已經形成了。比如,早在民國時代,中國小學課程的設置就大致如此。我很好奇這種課程設置是如何形成的,於是專門做了研究,發現在民國時期,中國小學生課程的設置參考了日本的做法,而日本是參考了歐美的做法,那歐美的做法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這就要追溯歐洲的歷史了。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歐洲的基礎教育和中國古代一樣,缺乏對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訓練。不過,歐洲中世紀的神學院和教會會對學生和教士進行專門的邏輯訓練。

       中世紀之前,在基礎教育階段,歐洲人普遍會接受以數學教育為核心的抽象思維訓練,還有以藝術教育為核心的形象思維訓練。而這種設置的來源,就要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了。眾所周知,古希臘時代是近代之前歐洲文化最繁榮的時期。古希臘之後的古羅馬時代,就忽略了對數學和藝術的教育。因此,羅馬雖然重視工程教育並且取得了很高的工程成就,但是其科學和藝術水準對比古希臘時代並沒有大的發展。當然,羅馬人很重視修辭學,也講究邏輯,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抽象思維教育的不足。但是總的來講,羅馬人的思辨能力不如更早的希臘人。至於中世紀時,教育並不普及,民眾的基礎教育就無從談起了。

       歐洲人再次普遍從小接受數學、語言和藝術的教育,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也就是啟蒙運動之後了。此後,隨著社會的發展,歐洲這種教育模式逐漸在全世界產生影響。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全面學習西方,參照西方的教育內容制定了自己的小學教育大綱,除了體育和道德教育課之外,日本小學生開始接受的就是語文、數學和藝術(包括音樂和繪畫)幾門課的訓練,到了小學高年級,開始學習生活課,也就是我們的自然常識課。可以講,今天絕大部分國家的少兒教育課,都是圍繞開發他們的語言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設置的。

       理解了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在教育青少年、培養他們的智力時,我們就要在時間層面上把握節奏,在空間層面上全面發展。當然,這裡的時間層面和空間層面是我為了方便說明而自己總結的,不是加德納的原話。

       在時間層面上,不同時期要學不同的內容,不同時期教育的側重點不一樣。

       在一個人最年幼的時候,要著重對他進行語言能力、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訓練。打個比方,這就像在嬰兒眼睛的發育階段,要確保他視網膜上感知三種顏色的細胞都發育完全。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參考加德納說的7個主要層面的智力,調配適合孩子的智力組合。

       比如,有人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出了對符號系統的理解能力和敏感性,那麼未來就可以往數學、自然科學或者金融財會的方向發展;有人在青少年時期著重發展自己在寫作、表達和人際交流方面的能力,那麼未來就可以向文學、法律或管理等方向發展。

       到了青年階段,一個人才需要有比較特定的專業,不要在此之前過早限定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智力是不斷增長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換句話說,智力並不是純先天的要素,它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並且往往和受教育多少有關係。通常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學歷越高,智力水準就會發展得越高。這其實就回答了本節開篇的第二個問題:學歷高但一板一眼的人和學歷低但靈活多變的人,誰更聰明?

       不過,需要提醒家長一點,教育很重要,但不要對孩子揠苗助長,只有在相應的時間進行相應的教育才是最合適的。

       在空間層面上,要理解三種基本智力的組合能夠形成各種各樣的多元智力,往哪個方向發展是自己的事,發展方向數不勝數,每個人都沒有必要去模仿他人。

       加德納主張「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這其實有點類似於我們講的因材施教。兩者的區別在於,因材施教是從老師的角度講的,而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是從個人的角度講的,其核心思想是個體在建立了基本的多元智力後,要自己決定往哪個方向發展。

       一個人即使在某種基本智力上弱於他人,但只要幾種智力組合得好,也能在某個特定領域顯示出超乎常人的能力。這就如同調色板上三原色中某一種顏色的顏料比較少,但只要調配得好,仍然能畫出各種亮麗的色彩。但如果一個人的調色板上只有一種顏色的顏料,那就比較麻煩了。

 e-fotor-20241007114615.jpg

       當然,有人可能還想問:選擇了一個發展方向後,怎麼才能知道這個方向對不對呢?加德納認為,這是評估系統的問題。考試是一種評估方法,還有一種評估方法是尋求專家的回饋。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專家不僅是指相應領域的專業人士,還包括社會。比如你寫了一本書,賣得很好,這就是社會這個專家給你的回饋。你寫了很多本書,卻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出版,這也是社會給你的回饋。

       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的基礎上,結合多重回饋,一個人基本就能判斷自己選擇的方向是否合適了。

 

更多吳軍博士的好文摘要:

本文摘自《卓越:學霸養成指南,吳軍博士教你成為最佳陪跑員,讓孩子少走彎路》P.200-207「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作者:吳軍;出版社:金尉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鄧心雅)

72-bn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