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我們想讓你知道】   無論是升大學、選專業,還是考慮出國留學深造,這些問題常常困擾年輕人及其父母。要解答這些疑惑,首先要理解不同教育階段的差異。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各有不同,基礎教育強調全面發展,而高等教育則更加專業化。這篇文章將幫助你從根本上理解教育的目的,讓你或你的孩子能夠在求學路上做出更加理性和長遠的選擇。 (文/吳軍) 很多年輕人及其父母都會遇到以下3個問題:        1.為什麼我(或我的孩子)到了大學以後不能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覺得比高中辛苦多了?        2.我(或我的孩子)要不要出國留學?該不該讀研究所?        3.我(或我的孩子)是該讀到碩士,還是該讀到博士?它們只是時間長短不一樣嗎?        這3個問題都和另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有關,那就是初等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什麼區別,或者說是不同階段的教育在內容、目的和方法上有什麼區別。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核心區別        關於教育的階段,最簡單的劃分方法就是把它分為高中畢業之前的初等教育(即基礎教育)和上大學之後的高等教育。當然,這兩個階段又都可以繼續細分。那麼,為什麼要把教育從高中和大學之間切一刀呢?一方面,是因為兩者之間的目的、教育內容以及學習方法有巨大差異,而它們各自內部不同階段的差異則比較小。另一方面,是因為初等教育幾乎每個人都會接受,它是必選項。如果一個人沒有接受初等教育,他幾乎就無法在社會上生存;而高等教育是可選項,有一點錦上添花的意味。 初等教育時期家長容易忽略的兩大問題        我們先來看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包括學齡前教育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占了人生的很大一部分。你肯定也經歷過這個時期,對此有親身體會。這裡我們來重點談談人們會忽略的2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父母對子女陪伴的問題。        現在很多家長認為,要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要讓孩子更早接受教育,於是花錢送孩子去上補習班,以為這就是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實際上,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和關心更加重要。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其實一開始就輸了一局。 (編按:補習班不能取代父母的陪伴!特別是在孩子的早期成長階段,與父母的互動是他們心理和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        很多家庭忽視了父親陪伴的重要性。中國和日韓的很多家長認為,一個家庭應該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在外面掙錢,女人負責管家,包括管孩子。在今天這種大家普遍都很忙碌的情況下,很多爸爸正處於事業發展期,每天早出晚歸,一個星期見不了孩子幾面,這其實就耽誤了對孩子的教育。        有人可能會說,我不懂幼兒教育,就算在家也幫不上忙。其實,即便父母不懂如何教孩子學習,也可以陪他們玩、了解他們在學校的情況。有人曾經問我,我對孩子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麼。我記得那時每天去學校接孩子,要開一個多小時的車才能到家,我累得很,但大女兒每次都會跑來找我跟我一起玩。那時我就體會到,對她來講,我和她玩特別重要,因此即便再累,我也要陪她玩到她滿意為止。後來,我們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因為還不認識太多人,也沒有找到好的美術老師,我就每個週末都教她畫畫。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和太太才學會了如何做父母。        第二個問題是基礎教育內容的問題。        現在很多人以為,小學就學兩三門課,基礎教育的內容不多;還有些人走另一個極端,所有課程和才藝都想讓孩子試一遍。這兩種看法都失之偏頗。下面不妨來看看各個文明基礎教育的內容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從古至今,基礎教育內容的變化相對較小,因為它們都是為了給孩子打基礎。既然是打基礎,就需要有一定的廣度。        先來看看古代西方的基礎教育。在古希臘的軍事化城邦斯巴達,直到12歲之前,孩子們都要在軍事學院鍛煉身體素質和戰鬥技能。同時,他們還要接受閱讀、寫作和算術方面的教育。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斯巴達沒有多少戰士,每個戰士都要以一當十,也就必須成為「聰明的士兵」。而在雅典,即使偏重法律和音樂的教育,孩子們也仍然要接受閱讀、寫作和算術方面的教育,同時要進行體操和田徑訓練。這是因為雅典實行民主政治,一個自由民將來要參政,就必須具有基本的讀寫算能力。當然,他們也需要服兵役,因此需要進行身體訓練。        到了古羅馬,基礎教育分成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基礎內容是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接下來要學習總結觀念,練習口頭和書面表達,最後要通過對生活經驗的學習來理解社會。第二部分是所謂的「四等分教育」,也就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教育。這種分類方式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文理分科,但古羅馬對孩子的要求是這兩部分的內容都要學。        至於古羅馬之後的歐洲,由於進入到了蒙昧的中世紀,教育落後,也就沒有參考價值了。        再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基礎教育。在中國古代,士這個階層的人要從小學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和很多人為了考科舉唯讀聖賢書有很大的區別。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士是自由民,而想通過科舉進入管理層的人還是在替人打工,因此他們學的東西有所不同。        從東西方基礎教育的內容中可以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強調教育的全面性。在接受了全面的基礎教育之後,一個人就能對周圍的世界形成全方位的認識。我通常會用圖2-1來展示我所理解的不同階段教育的關係―在一個人的知識體系中,小學時期的基礎教育處於中心位置,而且它需要是全方位的。        當然,在不同文明和不同時代,基礎教育的具體內容有細微差別。比如,古希臘城邦更重視通識教育,古羅馬則更重視修辭和表達。為什麼呢?希臘城邦都是小國寡民式的,人人參政,所以每個公民都要有良好的通識教育基礎。古羅馬則是一個大帝國,管理者需要有領導力,能夠鼓舞人心。如果了解古羅馬的歷史,你就會發現,古羅馬的很多管理者都是著名的演講家,而這和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從上述情況不難看出,基礎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獲得在某個特定的社會生活所需的最重要的一些能力,包括形成對世界的看法,學會一些基本的方法和工具,便於將來繼續學習具體技能。所以,每當有人問我該不該讓孩子從小就出國留學,我都會先反問一句:你的孩子將來會在哪裡生活?要知道,各國的基礎教育都是為了讓人在那個國家生活而準備的。        想清楚了基礎教育的目的,你也就能明白為什麼我會說對很多小學生來講,上程式設計和奧數這樣的課程是在浪費時間了。畢竟,在基礎教育階段並不需要學習這麼具體的技能,學這麼多反而可能耽誤孩子的全面發展。如果一個孩子天資聰穎,好奇心強,早點學習這些內容也無妨。如果一個孩子連學校教的內容都沒有掌握得特別好,就不要在這方面浪費時間了。等他之後真的對電腦和數學感興趣了,再往這些方向發展也不遲。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在上大學之前完全沒有碰過電腦,但在完成高等教育之後,我對電腦本質的理解不在任何中學就參加電腦比賽的學生之下。我在第4章會講到,回過頭來看,靠提前搶跑建立的那點優勢對長遠發展的影響微乎其微。        今天,由於人類壽命的增長,社會分工變得越來越複雜,人們不得不把基礎教育的時間延長。雖然中國的義務教育只到初中,但在高中,學生接受的其實還是全方位的基礎教育,只不過所學知識範圍更廣、更豐富。從圖2-1可以看出,中學階段的教育就是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包了一個同心圓。         (圖片來源:吳軍《卓越:學霸養成指南,吳軍博士教你成為最佳陪跑員,讓孩子少走彎路》)        中學畢業後,人就會對世界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即便高考分數再高,也說明中學教育是失敗的。這也是為什麼在18歲之後,人就需要承擔成年人的責任和義務了。        對很多人來講,除了以後會繼續學習的領域,他們對世界其他層面的了解在18歲就幾乎定型了,以後很難再有所提高。比如,今天絕大部分家長對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的了解,都不會超過自己18歲時的水準,哪怕他後來又活了好幾個18歲。因此,如果人在18歲時對某個層面的認識有較大的欠缺,那麼很可能一輩子都補不回來。比如,一談到歷史,很多人就不自覺地陷入各種陰謀論,這就是因為過去歷史沒學好。再比如,很多人不知道蛋白質不能被身體直接吸收,花大價錢去買所謂的含有各種特殊蛋白質的補品,這就是因為最基本的生物沒學好。        2020年夏天有一則新聞,說江蘇省高考文科狀元被清華、北大雙雙拒絕,因為她有一門選修科目的成績是B+,和這兩所大學的要求相差太遠。不少人為她鳴不平,但在我看來,清華和北大的做法是合理的。        首先,既然已經有了明確的錄取標準,如果要破格錄取一個不符合標準的人,就需要有一個很強的理由。而那位學生只是江蘇省內數學、語文和英語三門考試總分的第一名,並沒有達到讓清華、北大認為可以破格錄取的地步。此外,不難想到,如果其他學生也放棄對選修科目的複習,集中精力複習數語外,或許高考成績會比她更好。所以,破格錄取這位學生未必公平。在這件事情上,我認為清華、北大處理得比較公允,它們透露出了一種觀念,就是肯定學生在中學教育階段需要全方位的發展。        既然是全面發展,那麼是不是應該讓孩子把所有可能的課程或者才藝訓練都嘗試一遍呢?對大多數人來講,這種想法不具有可操作性。通常來說,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知道一個人是否具有某方面的天賦,或者是否喜歡某項技能。而且,大部分人都會對自己擅長的事情比較感興趣,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天賦。比如,一個小朋友比班上其他同學踢球踢得好,他就會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天賦,也願意花更多時間練習。如果練習時間不夠多,沒有到熟練的程度就放棄了,那麼即使他有這方面的天賦也可能會被埋沒。一個孩子可支配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能嘗試的才藝也是有限的。很多家長生怕埋沒了孩子在某方面的天賦,於是給孩子報了一大堆興趣班,結果反而會適得其反,每一項才藝都練不到熟練的程度。 (編按:每個孩子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不必追求「全能」,適量的才藝和專注的培養,才能達到真正的熟練和興趣激發。)        今天很多人喜歡同時處理多件事情,我倒是依然堅持一段時間重點做好一件事的做法。這樣,時間和精力花夠了,常常會取得比別人更好的結果。 高等教育:專業化的選擇與挑戰        到了大學,就進入高等教育階段了,這時的教育和初等教育會有很大的差別。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無論它如何強調自己是以通識教育為主,其學生在畢業時也是有自己的專業的。在圖2-1中,我用一個偏離原來中心的大圓來反映大學教育的這個特點―代表大學教育的那個圓是往專業方向傾斜的。有了這樣的傾斜,也就有了人與人在知識結構上的差異。這方面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中學時,同學之間聊天基本不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而到了大學,不同專業的學生有時還真聊不到一塊去。        但是,在這個示意圖中,大學生的認知邊界仍然是一個圓,因為今天的大學教育雖然有專業之分,但依然有通識教育的成分。比如,你在大學學的專業是機械工程,你將來未必會做這方面的工作,但你因此對機械工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拓寬了自己的認知邊界。另一個同學學的是生物學,他的認知邊界和你的可能有所偏離,但基本上也會維持一個圓形,他需要對生物學的各個分支以及物理、化學有全面的了解。        到了碩士階段,一個人知識體系的重心開始真正往一個方向偏移,因為這時他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在每個方向都有所前進了。 碩士的實用性 vs 博士的前瞻性        到這裡,就可以回答要不要讀碩士的問題了。        今天,絕大部分人在本科階段所學的知識,都不足以讓他們從事專業性很強的複雜工作。比如,寫一份專利申請書,或者參與設計一個晶片,本科的知識其實難以勝任,它們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這時有兩種進一步學習的方法。        一種是在工作中由師傅帶。比如,一些電腦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到Google、微軟或者亞馬遜等大型跨國企業工作,前幾個月,公司並不指望他們能完成什麼工作,主要是在培訓他們。另外,一些著名的諮詢和審計公司通過讓剛畢業的學生做專案來培訓他們,那些人其實是通過工作獲得了一種類似於碩士研究生的訓練。這些公司招人時通常只看求職者的畢業學校(需要名校)和平均學分成績,而不管他們所學的專業。因為他們假定這些人在大學接受的都是通識教育,處理專業性工作的能力需要由公司來培訓。        另一種方法是讀碩士,並在這段期間完成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做事技能的訓練。在美國,一個人碩士畢業後去找工作,用人單位不僅需要他專業對口,還會假定他一進來就能上手工作。如果是博士畢業,用人單位則會假定他能解決之前沒有解決的難題。        當然,還有些人想問,自己需不需要讀博士,這就涉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區別了。社會對碩士生的要求是他們能使用前人的經驗,解決實際的問題;對博士生的要求則是他們能發現前人不知道的知識。在美國,但凡稍微像樣一點的大學都會要求博士生對人類的知識有所貢獻,學生做不到這一點就無法取得博士學位。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博士是指哲學博士(Ph.D.),而不是指各個專業領域的博士,比如法學博士(JD)、醫學博士(MD)和歐洲一些國家的工程博士(D.E.,DoctorofEngineering)。這些專業領域的博士不需要發現新的知識,而是需要在行業中使用好現有的知識。當然,今天很多大學文憑發得太氾濫,博士只是大一號的碩士,這其實是違背博士培養初衷的。讀這樣的博士,可能還不如在一個好公司工作學到的東西多。 (編按:孩子是否真的需要讀博士?碩士和博士在培養目標上有著顯著差異,不要盲目跟風,應根據個人未來發展需求做選擇。)        在美國的名牌大學裡,本科畢業生大約有一半會讀研究生,但是打算讀博士的研究生連10%都不到。實際上,如果不想對人類的知識有所貢獻,只想用現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讀碩士就足夠了,不必浪費時間讀博士。如果一所大學把博士生培養成四年制或者五年制的碩士生,不要求達到「超越人類原有認知邊界」這個要求,那麼,這種博士不讀也罷。把這個時間投入到工作中不斷學習,可能收穫更大。 理解高等教育容易陷入的三個誤區        今天,很多人對高等教育的理解存在3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過分強調本科的專業性。一些人學了某個專業,就非要找這個專業的工作。其實,本科階段學的東西只能讓人了解專業概況,培養相應的能力,想要真正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還需要學很多專業知識。有些用人單位可能會過分強調本科專業對口,但實際上,只有那些急功近利的單位,或者自己水準還沒有本科生高的單位才會這麼做。真正知名的企業都不強調本科專業對口,因為它們知道自己會繼續培養人。        第二個誤區是沒有分清碩士和博士的區別,如前文所述。        第三個誤區是進行過博士研究的人,經常會把與他專業領域相關的事物看成全部世界。在他眼裡,世界不是圓形的,而是扇形的,他所擅長的東西都是扇形的中心,就像圖2-2畫的那樣。     (圖片來源:吳軍《卓越:學霸養成指南,吳軍博士教你成為最佳陪跑員,讓孩子少走彎路》)        有時候人們可能會覺得一些博士好像很傻,這並不完全是偏見。因為在有些博士眼裡,他們比別人多出來的那些認知(圖2-3中鼓包的部分)占到了未知世界(圖2-3中大圈內的空白部分)的大部分。而實際上,真實世界可能像圖2-3所描繪的一樣,知識的邊界比人的認知邊界廣闊得多。     (圖片來源:吳軍《卓越:學霸養成指南,吳軍博士教你成為最佳陪跑員,讓孩子少走彎路》)        也就是說,博士也好,專家也罷,他們對未知世界的了解都不過是比其他人多出了一個小點而已。如果在獲得這一點新知之後,依然能夠全方位地看待世界,那麼沒有人會覺得他們傻。與此同時,如果我們迷信專家,也可能會從原本全面看世界的視角,進入一個角度很局限的扇形,這就變成了盲從。        教育就是拓展一個人認知邊界的過程,到了高等教育的最前沿,你甚至會接觸到開拓整個人類認知邊界的機會。但是,如果一個人過早地認定一個方向發展,只重視這個方向的知識,忽視了其他領域的知識,他可能會以為自己能在專業領域發展得更快,但結果通常會適得其反。        最後,講幾句我對上大學的看法。在現代社會,如果有條件,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上大學。今天的世界比過去複雜多了,我們需要對它有相對深入的全方位認識,而想做到這一點,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上大學。        至於該不該讀碩士,就因人而異了。如果一個人將來的發展不依賴於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而是需要有全方位的認知,同時又有機會邊工作邊學習,那麼可以不讀碩士;如果他將來的發展需要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工作中又沒有什麼學習的機會,那麼可以考慮讀碩士。        如果一個人不打算在某個層面突破人類的認知,其實沒必要讀博士。但是,如果真的想從事某個領域最前沿的研究,讀博士就是一條必經之路了。        至於是否該出國留學,一來,要看關於未來的願景,以及在哪裡生活;二來,要看經濟情況,看投入和回報是否划算。   更多吳軍博士的好文摘要: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嗎?古希臘哲學家的「快樂清單」推薦給你! 理性與經驗之間的抉擇:成功投資人的必修哲學課 語文成績好和數學成績好的孩子,究竟誰更聰明? ​ 本文摘自《卓越:學霸養成指南,吳軍博士教你成為最佳陪跑員,讓孩子少走彎路》P.69-83「不同階段的教育有何區別?」,作者:吳軍;出版社:金尉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鄧心雅) ​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區別?碩、博士學位該如何選擇?

2024/10/07
吳軍 , 教育 , 成長 , , 學習 , 學歷 , 家長 , 職業 , 職業教育 , 學歷迷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

 

無論是升大學、選專業,還是考慮出國留學深造,這些問題常常困擾年輕人及其父母。要解答這些疑惑,首先要理解不同教育階段的差異。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各有不同,基礎教育強調全面發展,而高等教育則更加專業化。這篇文章將幫助你從根本上理解教育的目的,讓你或你的孩子能夠在求學路上做出更加理性和長遠的選擇。

(文/吳軍)

很多年輕人及其父母都會遇到以下3個問題:

       1.為什麼我(或我的孩子)到了大學以後不能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覺得比高中辛苦多了?

       2.我(或我的孩子)要不要出國留學?該不該讀研究所?

       3.我(或我的孩子)是該讀到碩士,還是該讀到博士?它們只是時間長短不一樣嗎?

       這3個問題都和另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有關,那就是初等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什麼區別,或者說是不同階段的教育在內容、目的和方法上有什麼區別。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核心區別

       關於教育的階段,最簡單的劃分方法就是把它分為高中畢業之前的初等教育(即基礎教育)和上大學之後的高等教育。當然,這兩個階段又都可以繼續細分。那麼,為什麼要把教育從高中和大學之間切一刀呢?一方面,是因為兩者之間的目的、教育內容以及學習方法有巨大差異,而它們各自內部不同階段的差異則比較小。另一方面,是因為初等教育幾乎每個人都會接受,它是必選項。如果一個人沒有接受初等教育,他幾乎就無法在社會上生存;而高等教育是可選項,有一點錦上添花的意味。

初等教育時期家長容易忽略的兩大問題

       我們先來看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包括學齡前教育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占了人生的很大一部分。你肯定也經歷過這個時期,對此有親身體會。這裡我們來重點談談人們會忽略的2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父母對子女陪伴的問題。

       現在很多家長認為,要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要讓孩子更早接受教育,於是花錢送孩子去上補習班,以為這就是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實際上,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和關心更加重要。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其實一開始就輸了一局。

(編按:補習班不能取代父母的陪伴!特別是在孩子的早期成長階段,與父母的互動是他們心理和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

       很多家庭忽視了父親陪伴的重要性。中國和日韓的很多家長認為,一個家庭應該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在外面掙錢,女人負責管家,包括管孩子。在今天這種大家普遍都很忙碌的情況下,很多爸爸正處於事業發展期,每天早出晚歸,一個星期見不了孩子幾面,這其實就耽誤了對孩子的教育。

       有人可能會說,我不懂幼兒教育,就算在家也幫不上忙。其實,即便父母不懂如何教孩子學習,也可以陪他們玩、了解他們在學校的情況。有人曾經問我,我對孩子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麼。我記得那時每天去學校接孩子,要開一個多小時的車才能到家,我累得很,但大女兒每次都會跑來找我跟我一起玩。那時我就體會到,對她來講,我和她玩特別重要,因此即便再累,我也要陪她玩到她滿意為止。後來,我們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因為還不認識太多人,也沒有找到好的美術老師,我就每個週末都教她畫畫。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和太太才學會了如何做父母。

       第二個問題是基礎教育內容的問題。

       現在很多人以為,小學就學兩三門課,基礎教育的內容不多;還有些人走另一個極端,所有課程和才藝都想讓孩子試一遍。這兩種看法都失之偏頗。下面不妨來看看各個文明基礎教育的內容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從古至今,基礎教育內容的變化相對較小,因為它們都是為了給孩子打基礎。既然是打基礎,就需要有一定的廣度。

       先來看看古代西方的基礎教育。在古希臘的軍事化城邦斯巴達,直到12歲之前,孩子們都要在軍事學院鍛煉身體素質和戰鬥技能。同時,他們還要接受閱讀、寫作和算術方面的教育。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斯巴達沒有多少戰士,每個戰士都要以一當十,也就必須成為「聰明的士兵」。而在雅典,即使偏重法律和音樂的教育,孩子們也仍然要接受閱讀、寫作和算術方面的教育,同時要進行體操和田徑訓練。這是因為雅典實行民主政治,一個自由民將來要參政,就必須具有基本的讀寫算能力。當然,他們也需要服兵役,因此需要進行身體訓練。

       到了古羅馬,基礎教育分成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基礎內容是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接下來要學習總結觀念,練習口頭和書面表達,最後要通過對生活經驗的學習來理解社會。第二部分是所謂的「四等分教育」,也就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教育。這種分類方式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文理分科,但古羅馬對孩子的要求是這兩部分的內容都要學。

       至於古羅馬之後的歐洲,由於進入到了蒙昧的中世紀,教育落後,也就沒有參考價值了。

       再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基礎教育。在中國古代,士這個階層的人要從小學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和很多人為了考科舉唯讀聖賢書有很大的區別。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士是自由民,而想通過科舉進入管理層的人還是在替人打工,因此他們學的東西有所不同。

       從東西方基礎教育的內容中可以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強調教育的全面性。在接受了全面的基礎教育之後,一個人就能對周圍的世界形成全方位的認識。我通常會用圖2-1來展示我所理解的不同階段教育的關係―在一個人的知識體系中,小學時期的基礎教育處於中心位置,而且它需要是全方位的。

       當然,在不同文明和不同時代,基礎教育的具體內容有細微差別。比如,古希臘城邦更重視通識教育,古羅馬則更重視修辭和表達。為什麼呢?希臘城邦都是小國寡民式的,人人參政,所以每個公民都要有良好的通識教育基礎。古羅馬則是一個大帝國,管理者需要有領導力,能夠鼓舞人心。如果了解古羅馬的歷史,你就會發現,古羅馬的很多管理者都是著名的演講家,而這和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從上述情況不難看出,基礎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獲得在某個特定的社會生活所需的最重要的一些能力,包括形成對世界的看法,學會一些基本的方法和工具,便於將來繼續學習具體技能。所以,每當有人問我該不該讓孩子從小就出國留學,我都會先反問一句:你的孩子將來會在哪裡生活?要知道,各國的基礎教育都是為了讓人在那個國家生活而準備的。

       想清楚了基礎教育的目的,你也就能明白為什麼我會說對很多小學生來講,上程式設計和奧數這樣的課程是在浪費時間了。畢竟,在基礎教育階段並不需要學習這麼具體的技能,學這麼多反而可能耽誤孩子的全面發展。如果一個孩子天資聰穎,好奇心強,早點學習這些內容也無妨。如果一個孩子連學校教的內容都沒有掌握得特別好,就不要在這方面浪費時間了。等他之後真的對電腦和數學感興趣了,再往這些方向發展也不遲。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在上大學之前完全沒有碰過電腦,但在完成高等教育之後,我對電腦本質的理解不在任何中學就參加電腦比賽的學生之下。我在第4章會講到,回過頭來看,靠提前搶跑建立的那點優勢對長遠發展的影響微乎其微。

       今天,由於人類壽命的增長,社會分工變得越來越複雜,人們不得不把基礎教育的時間延長。雖然中國的義務教育只到初中,但在高中,學生接受的其實還是全方位的基礎教育,只不過所學知識範圍更廣、更豐富。從圖2-1可以看出,中學階段的教育就是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包了一個同心圓。

d.png

 

      (圖片來源:吳軍《卓越:學霸養成指南,吳軍博士教你成為最佳陪跑員,讓孩子少走彎路》)

       中學畢業後,人就會對世界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即便高考分數再高,也說明中學教育是失敗的。這也是為什麼在18歲之後,人就需要承擔成年人的責任和義務了。

       對很多人來講,除了以後會繼續學習的領域,他們對世界其他層面的了解在18歲就幾乎定型了,以後很難再有所提高。比如,今天絕大部分家長對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的了解,都不會超過自己18歲時的水準,哪怕他後來又活了好幾個18歲。因此,如果人在18歲時對某個層面的認識有較大的欠缺,那麼很可能一輩子都補不回來。比如,一談到歷史,很多人就不自覺地陷入各種陰謀論,這就是因為過去歷史沒學好。再比如,很多人不知道蛋白質不能被身體直接吸收,花大價錢去買所謂的含有各種特殊蛋白質的補品,這就是因為最基本的生物沒學好。

       2020年夏天有一則新聞,說江蘇省高考文科狀元被清華、北大雙雙拒絕,因為她有一門選修科目的成績是B+,和這兩所大學的要求相差太遠。不少人為她鳴不平,但在我看來,清華和北大的做法是合理的。

       首先,既然已經有了明確的錄取標準,如果要破格錄取一個不符合標準的人,就需要有一個很強的理由。而那位學生只是江蘇省內數學、語文和英語三門考試總分的第一名,並沒有達到讓清華、北大認為可以破格錄取的地步。此外,不難想到,如果其他學生也放棄對選修科目的複習,集中精力複習數語外,或許高考成績會比她更好。所以,破格錄取這位學生未必公平。在這件事情上,我認為清華、北大處理得比較公允,它們透露出了一種觀念,就是肯定學生在中學教育階段需要全方位的發展。

       既然是全面發展,那麼是不是應該讓孩子把所有可能的課程或者才藝訓練都嘗試一遍呢?對大多數人來講,這種想法不具有可操作性。通常來說,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知道一個人是否具有某方面的天賦,或者是否喜歡某項技能。而且,大部分人都會對自己擅長的事情比較感興趣,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天賦。比如,一個小朋友比班上其他同學踢球踢得好,他就會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天賦,也願意花更多時間練習。如果練習時間不夠多,沒有到熟練的程度就放棄了,那麼即使他有這方面的天賦也可能會被埋沒。一個孩子可支配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能嘗試的才藝也是有限的。很多家長生怕埋沒了孩子在某方面的天賦,於是給孩子報了一大堆興趣班,結果反而會適得其反,每一項才藝都練不到熟練的程度。

(編按:每個孩子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不必追求「全能」,適量的才藝和專注的培養,才能達到真正的熟練和興趣激發。)

       今天很多人喜歡同時處理多件事情,我倒是依然堅持一段時間重點做好一件事的做法。這樣,時間和精力花夠了,常常會取得比別人更好的結果。

高等教育:專業化的選擇與挑戰

       到了大學,就進入高等教育階段了,這時的教育和初等教育會有很大的差別。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無論它如何強調自己是以通識教育為主,其學生在畢業時也是有自己的專業的。在圖2-1中,我用一個偏離原來中心的大圓來反映大學教育的這個特點―代表大學教育的那個圓是往專業方向傾斜的。有了這樣的傾斜,也就有了人與人在知識結構上的差異。這方面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中學時,同學之間聊天基本不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而到了大學,不同專業的學生有時還真聊不到一塊去。

       但是,在這個示意圖中,大學生的認知邊界仍然是一個圓,因為今天的大學教育雖然有專業之分,但依然有通識教育的成分。比如,你在大學學的專業是機械工程,你將來未必會做這方面的工作,但你因此對機械工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拓寬了自己的認知邊界。另一個同學學的是生物學,他的認知邊界和你的可能有所偏離,但基本上也會維持一個圓形,他需要對生物學的各個分支以及物理、化學有全面的了解。

       到了碩士階段,一個人知識體系的重心開始真正往一個方向偏移,因為這時他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在每個方向都有所前進了。

碩士的實用性 vs 博士的前瞻性

       到這裡,就可以回答要不要讀碩士的問題了。

       今天,絕大部分人在本科階段所學的知識,都不足以讓他們從事專業性很強的複雜工作。比如,寫一份專利申請書,或者參與設計一個晶片,本科的知識其實難以勝任,它們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這時有兩種進一步學習的方法。

       一種是在工作中由師傅帶。比如,一些電腦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到Google、微軟或者亞馬遜等大型跨國企業工作,前幾個月,公司並不指望他們能完成什麼工作,主要是在培訓他們。另外,一些著名的諮詢和審計公司通過讓剛畢業的學生做專案來培訓他們,那些人其實是通過工作獲得了一種類似於碩士研究生的訓練。這些公司招人時通常只看求職者的畢業學校(需要名校)和平均學分成績,而不管他們所學的專業。因為他們假定這些人在大學接受的都是通識教育,處理專業性工作的能力需要由公司來培訓。

       另一種方法是讀碩士,並在這段期間完成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做事技能的訓練。在美國,一個人碩士畢業後去找工作,用人單位不僅需要他專業對口,還會假定他一進來就能上手工作。如果是博士畢業,用人單位則會假定他能解決之前沒有解決的難題。

       當然,還有些人想問,自己需不需要讀博士,這就涉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區別了。社會對碩士生的要求是他們能使用前人的經驗,解決實際的問題;對博士生的要求則是他們能發現前人不知道的知識。在美國,但凡稍微像樣一點的大學都會要求博士生對人類的知識有所貢獻,學生做不到這一點就無法取得博士學位。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博士是指哲學博士(Ph.D.),而不是指各個專業領域的博士,比如法學博士(JD)、醫學博士(MD)和歐洲一些國家的工程博士(D.E.,DoctorofEngineering)。這些專業領域的博士不需要發現新的知識,而是需要在行業中使用好現有的知識。當然,今天很多大學文憑發得太氾濫,博士只是大一號的碩士,這其實是違背博士培養初衷的。讀這樣的博士,可能還不如在一個好公司工作學到的東西多。

(編按:孩子是否真的需要讀博士?碩士和博士在培養目標上有著顯著差異,不要盲目跟風,應根據個人未來發展需求做選擇。)

       在美國的名牌大學裡,本科畢業生大約有一半會讀研究生,但是打算讀博士的研究生連10%都不到。實際上,如果不想對人類的知識有所貢獻,只想用現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讀碩士就足夠了,不必浪費時間讀博士。如果一所大學把博士生培養成四年制或者五年制的碩士生,不要求達到「超越人類原有認知邊界」這個要求,那麼,這種博士不讀也罷。把這個時間投入到工作中不斷學習,可能收穫更大。

理解高等教育容易陷入的三個誤區

       今天,很多人對高等教育的理解存在3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過分強調本科的專業性。一些人學了某個專業,就非要找這個專業的工作。其實,本科階段學的東西只能讓人了解專業概況,培養相應的能力,想要真正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還需要學很多專業知識。有些用人單位可能會過分強調本科專業對口,但實際上,只有那些急功近利的單位,或者自己水準還沒有本科生高的單位才會這麼做。真正知名的企業都不強調本科專業對口,因為它們知道自己會繼續培養人。

       第二個誤區是沒有分清碩士和博士的區別,如前文所述。

       第三個誤區是進行過博士研究的人,經常會把與他專業領域相關的事物看成全部世界。在他眼裡,世界不是圓形的,而是扇形的,他所擅長的東西都是扇形的中心,就像圖2-2畫的那樣。

e.jpg

 

  (圖片來源:吳軍《卓越:學霸養成指南,吳軍博士教你成為最佳陪跑員,讓孩子少走彎路》)

       有時候人們可能會覺得一些博士好像很傻,這並不完全是偏見。因為在有些博士眼裡,他們比別人多出來的那些認知(圖2-3中鼓包的部分)占到了未知世界(圖2-3中大圈內的空白部分)的大部分。而實際上,真實世界可能像圖2-3所描繪的一樣,知識的邊界比人的認知邊界廣闊得多。

f.jpg

 

  (圖片來源:吳軍《卓越:學霸養成指南,吳軍博士教你成為最佳陪跑員,讓孩子少走彎路》)

       也就是說,博士也好,專家也罷,他們對未知世界的了解都不過是比其他人多出了一個小點而已。如果在獲得這一點新知之後,依然能夠全方位地看待世界,那麼沒有人會覺得他們傻。與此同時,如果我們迷信專家,也可能會從原本全面看世界的視角,進入一個角度很局限的扇形,這就變成了盲從。

       教育就是拓展一個人認知邊界的過程,到了高等教育的最前沿,你甚至會接觸到開拓整個人類認知邊界的機會。但是,如果一個人過早地認定一個方向發展,只重視這個方向的知識,忽視了其他領域的知識,他可能會以為自己能在專業領域發展得更快,但結果通常會適得其反。

       最後,講幾句我對上大學的看法。在現代社會,如果有條件,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上大學。今天的世界比過去複雜多了,我們需要對它有相對深入的全方位認識,而想做到這一點,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上大學。

       至於該不該讀碩士,就因人而異了。如果一個人將來的發展不依賴於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而是需要有全方位的認知,同時又有機會邊工作邊學習,那麼可以不讀碩士;如果他將來的發展需要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工作中又沒有什麼學習的機會,那麼可以考慮讀碩士。

       如果一個人不打算在某個層面突破人類的認知,其實沒必要讀博士。但是,如果真的想從事某個領域最前沿的研究,讀博士就是一條必經之路了。

       至於是否該出國留學,一來,要看關於未來的願景,以及在哪裡生活;二來,要看經濟情況,看投入和回報是否划算。

 

更多吳軍博士的好文摘要:

本文摘自《卓越:學霸養成指南,吳軍博士教你成為最佳陪跑員,讓孩子少走彎路》P.69-83「不同階段的教育有何區別?」,作者:吳軍;出版社:金尉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鄧心雅)

72-bn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