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FinTech重現台灣科技島榮耀
接掌金管會1年多來,主委顧立雄對於金融科技領域多有著墨,究竟台灣要如何發展金融科技,純網銀與行動支付,又將有什麼新的突破?聽聽顧立雄怎麼說。
去年9月8日由律師轉戰金管會主委,即使外界質疑聲浪不斷,顧立雄仍積極迎戰,推動諸多政策,其中,屬於金融科技範疇的監理沙盒、純網路銀行設立、行動支付監理等議題均備受矚目。
身為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對台灣在金融科技浪潮中搶占一席之地,究竟有何想法與規劃?本刊社長李美虹(以下簡稱李)與顧立雄主委(以下簡稱顧)的對談,將協助讀者一窺全貌。
台灣能成金融科技強國?
技術、法規面面觀
李美虹:參考國際的金融科技發展趨勢,台灣若要搶攻這塊版圖,有哪些優勢與限制?
顧立雄:台灣既有優勢是現有的自動化基礎設施不弱,尤其手機覆蓋率超過100%,而金融科技的發展大部分是展現在行動載具的使用上,在載具上就能完成所有的金融服務,這是第一個優勢。
其次是金融體系很成熟。雖然有相應的兩面,例如ATM(自動提款機)發達,提領與使用方便會阻礙金融科技發展,因此,ATM也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只有現金提領功能,而應該要能產生智慧型態,讓民眾能透過ATM接觸各種金融服務,屆時ATM就會像一個無人銀行的概念。
第三個優勢是台灣資安人才不缺乏。在金融科技發展上,資安非常重要,因為消費者都在網路上使用金融相關服務,一旦被駭或資安服務無法24小時完整運作,就會讓消費者對金融服務產生信賴危機,一旦有信賴危機,親近度就會打折。
這些都是我們在金融科技上的優勢,我們有相對好的基礎來發展。此外,今年4月正式實施「金融監理沙盒」,在一定實驗場、可控的範圍,進行創新金融的試驗,來驗證其創新性、市場性、風險可控、消費者保護等。
關於限制,台灣是成文法國家,發展任何金融科技業務,都要透過法規的調適與修改;相對地,英美法系或不成文法國家,只需透過一些原則,不需要至國會修法,就能發給有限度營業內容的證照,進行金融科技的創新實驗,彈性比較大。
台灣是第一個用成文法來推展金融監理沙盒的國家,實驗場會受到法規的束縛,但這不能成為一個宿命,我們就盡量發展彈性,隨時檢討法規調適問題,並同時兼顧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
對於金融科技我一直提倡2個概念:負責任的創新,以及科技中立原則(即對科技所導出的金融業務,要用同樣的監理標準),又稱為「防制監理條例」。概念是,當科技業者說能賺錢,我會問同樣的業務放到金融機構,要付出多少成本?包括洗錢防治、資安、一定的法令遵循、一定的消費者保護準備(例如存款有一定的存款準備、放款有一定放款準備、支付有一定的信託要求等),科技業者就會理解,原來成本不是如他們想像的那樣簡單。
我們主動跟科技業者溝通,主動辨識科技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讓金融業與科技業者知道可以合作的狀態,若雙方能合作,金融科技的發展比較可期。
AI、區塊鏈當道
台灣金融科技如何發展?
李美虹:就產業面,台灣在金融科技上可以扮演的角色?有哪些是台灣企業可以積極努力的方向?
顧立雄:台灣科技業者可施展的力道很多,例如人工智慧(AI),在金融的應用上包括智慧理財服務、利用AI學習模式,提供分眾式體驗等;區塊鏈(Blockchain)是虛擬通貨底層的技術,但該技術不只可運用在虛擬通貨,在保險、銀行、證券資本市場都有它的發展可能性。
資安與資訊這塊也是強項,帶動金融科技的發展,也會帶動企業在這部分的投入,具有相當優勢來建立金融科技的生態圈。
政策上,我們開放純網銀,發展金融科技創新園區、金融監理沙盒,也將舉辦台北金融科技展,甚至鼓勵金融整併,均是與金融科技發展相關。金融整併後,就有更多資源可以投入金融科技的研究發展。
李美虹:金融科技可以再現台灣科技島的榮耀嗎?
顧立雄:不只是金融監理沙盒,無人載具也要應用到很多科技,無人載具某種程度是交通監理沙盒概念,所以多方面的監理沙盒是我們維護、維持一個科技島的重要發展,例如日本今年6月通過一個「全產業監理沙盒」概念,並非針對金融,它是全產業通過監理沙盒的實驗,來提升創新性。
科技部、金管會、經濟部等各個單位,在科技創新轉化到商業模式,都通力合作,當然金管會在金融科技這塊有一定的使命。在監理沙盒這一塊,讓科技業者可以進來,然後讓園區有一個共創的機會。在園區有個企業實驗室,讓科技業者與企業接觸,協助發想的企業找出解決方法。
另外,我們有一個「數位沙盒」概念。數位沙盒是進一步提供相關的數據,例如證交所的數據、期交所的數據、櫃買的數據等等,透過數位驗證的方式,直接來驗證可行性。如此連實體的場域都不需要,先透過數據來驗證發想,這些都正在基地裡進行。
金融科技展中會有主題展示,並與國際連結,讓國際金融業者理解台灣在金融科技的發展,進行資訊交流,甚至讓國外業者來台灣實驗,或我們去他們那裡實驗,我們要盡量走出去。
銀行、科技業搶食大餅
純網銀到底行不行?
李美虹:關於純網路銀行,金融業與科技業等均表達高度興趣,金管會對網路銀行的定位與現行銀行的異同為何?在監理上,金管會的重點又是什麼?
顧立雄:純網銀的開放,是因為體驗到年輕世代不想跑實體銀行。有次聚會,發現學生都是用手機搞定,即使是個別付帳,手機一按,連現金都不想拿出來,這讓我體會到年輕世代對網路銀行的需求,已經跟我們這一代完全不一樣。從未來性看,純網銀就變成一個應該要發展的事項。
有人說,讓既有傳統銀行發展網路銀行業務也是一種方式,但我認為傳統銀行要轉身,兼顧這樣一個創新概念,在網銀裡驗證它,可以有多少資源投入?我覺得投入10%、20%已經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
純網銀的主要概念有二:①科技業者要有很大的主導性;②社群媒體業者、電信業者或電子商務業者,從消費金融切入,建構一個消費生態圈,讓客戶有更好的體驗,願意黏著在你的生態系統裡,消費、獲得點數,再用點數去消費、再給點數……食衣住行育樂都在裡面。若只是單純一個金融服務,要讓客戶黏住不容易。
純網銀不能有實體分行,應該在網路上做徹底的創新,讓民眾黏住,跑不掉,這就需要發揮大的創意,所以純網銀的定位在於發揮「鯰魚效應」(註),創新服務成功之後,只要有利基,傳統網路銀行後續就會跟進。
因為純網銀的鯰魚效應定位,它不能是完全的科技業者,若是純科技業者我會擔心,因為金融業者才熟悉與理解金融監理,就會拉著科技業者去了解。科技業持股可占60%,具主導性,想在幾年之內賺到錢,就會快速地應用既有的產業概念與發想來投入,針對客戶的金融需求徹底發揮,這是我對純網銀的期許。
至於在監理態度上,我們秉持「科技中立」原則。純網銀24小時服務,有很高度的流動性要求,例如發生擠兌時,若是傳統銀行,客戶就要跑到銀行去;但在網銀按一個鍵就能解決。也因為是24小時服務,我們對資安的要求很高,不能有服務中斷的問題,所以IT、防駭客等都會被高度的要求,這兩塊很重要。
另外,我們不希望一家網路銀行開個幾年後經營不下去,必須重視營運可行計畫,充分了解「要如何在一定時間內賺錢」,這些是我們看待純網銀申請的重點事項。
行動支付普及率目標90%
政府做好準備了嗎?
李美虹:行政院推動2025年全台行動支付普及率達90%的目標,請問金管會在法令、政策上的配合措施?
顧立雄:金管會要做的是讓支付方式更便利,不管是用感應或QR Code,都能更便利。現在Line pay是一個、Apple pay是一個、電子票證是一個……我們希望把它們整合在一起,讓消費者可以便利使用,也希望商家用一台機器就能搞定,他們接受行動支付的意願才會提高。
這個機器已經發展出來,小小一台,信用卡、金融卡、QR Code、電子票證、任何Pay都可以使用,這樣商家就願意接受行動支付工具。
再來是讓一些法規可以鬆綁,我們會考量風險的高低。隨著科技的演進,生物辨識已經做得到,像Apple pay用指紋來連接信用卡,我們在電子支付上也已開放,依照風險控管分成好幾類,辨識就會更容易。大家都希望使用上更人性化、更便利,我們就朝這個目標來前進。
當然,不能只靠金管會,通路決定一切。民眾消費,拿出手機「嗶」一下,當然場域要越寬越好,現在買30元飲料,是掏現金,除非讓民眾感覺到用「嗶」的更便利,才會改變習慣。
另外,很多小商家喜歡收現金,不喜歡被追蹤到營業額,就要想辦法提供誘因,參照韓國的經驗是給予稅賦減免。
我們也要鼓勵,不管是多大或多小的錢,都要運用這些支付平台,例如公家醫院、電費、水費等,都能用行動支付來繳費,這樣行動支付的比例才能在較短時間內拉高,這些牽涉到的單位不只金管會,還有財政部、衛福部等。
目前國發會有一個行動支付協調平台,找各部會一起協調,盡量讓各部會願意支持、協力行動支付的拓展。
用行動支付投資理財
風險、利基在哪裡?
李美虹:金管會未來是否會開放以行動支付購買共同基金、台股ETF?
顧立雄:在行動支付可以驗證身分機制的前提下,就能規劃。金融業的內容就是商品或服務,除了技術上可支持,還涉及到特殊情況,譬如說保險就會涉及到保險業務員的告知事項,這部分要如何用網路內容來取代,是一個挑戰。另外,人壽保單要求親自簽名,要如何透過網路技術來取代,也必須有配套措施。
基金方面,必須讓投資人充分理解投資風險與商品內容,透過技術的演進或許可以克服,例如讓理財專員利用手機與客戶直接溝通、驗證身分,越來越具有不可否認性,透過某些方式來取代親筆簽名,也越來越有可能。
李美虹:國內行動支付百家爭鳴,有業者以保證年收益1.2%~1.8%為號召,但這種「儲值給息」、「保證收益」的作法被金管會緊急喊停,請問這項政策禁令在未來是否會有條件開放,或有容許變通的作法?
顧立雄:我們同意電子支付可以儲值,但若透過儲值來吸收存款,就像開啟一個潘朵拉的盒子。因為吸收存款是銀行的核心業務,金管會對於吸收大眾資金有嚴格的監管,包括要有存款準備金,收益是來自放款、手續費收入等。
為了讓電子支付能夠吸收大眾存款,相關的業務就要一起開放,所以對開放電子支付儲值給息的要求,會跟對所有銀行的要求是一樣的。目前我們對電子支付的要求是,儲值就是儲值,不能等同於吸收存款。
在監理沙盒的實驗過程中,常有人說:「我沒有要玩到像銀行這麼大,只是要玩有限度的一部分,你對我的資本要求不需要這麼高,對監理上的要求也不要那麼高。」對,我可以考慮,只要不涉及到吸收大眾存款這麼核心的部分,其他部分可以有限度地開放,例如匯兌、支付等。「有限度證照」這件事,正透過監理沙盒的實驗思考中。
李美虹:主委有特別想宣導與說明的事項嗎?
顧立雄:就金融科技,我希望科技業者能體認金融業務失敗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我也期許金融業者能向科技業者多多取經,若能與科技業者高度合作,我想金融科技發展才有前景。加入Money錢官方Line@ 掌握投資、理財、保險最新資訊
延伸閱讀
柯P:2年內消滅銅板和紙鈔
工研院調查:亞洲最重視這些未來商機
人力銀行:男性比女性更後悔念碩博士
顧立雄鼓勵大小錢都用行動支付
2018/11/12
linetoday
,
fintech
,
用FinTech重現台灣科技島榮耀
接掌金管會1年多來,主委顧立雄對於金融科技領域多有著墨,究竟台灣要如何發展金融科技,純網銀與行動支付,又將有什麼新的突破?聽聽顧立雄怎麼說。
去年9月8日由律師轉戰金管會主委,即使外界質疑聲浪不斷,顧立雄仍積極迎戰,推動諸多政策,其中,屬於金融科技範疇的監理沙盒、純網路銀行設立、行動支付監理等議題均備受矚目。
身為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對台灣在金融科技浪潮中搶占一席之地,究竟有何想法與規劃?本刊社長李美虹(以下簡稱李)與顧立雄主委(以下簡稱顧)的對談,將協助讀者一窺全貌。
台灣能成金融科技強國?
技術、法規面面觀
李美虹:參考國際的金融科技發展趨勢,台灣若要搶攻這塊版圖,有哪些優勢與限制?
顧立雄:台灣既有優勢是現有的自動化基礎設施不弱,尤其手機覆蓋率超過100%,而金融科技的發展大部分是展現在行動載具的使用上,在載具上就能完成所有的金融服務,這是第一個優勢。
其次是金融體系很成熟。雖然有相應的兩面,例如ATM(自動提款機)發達,提領與使用方便會阻礙金融科技發展,因此,ATM也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只有現金提領功能,而應該要能產生智慧型態,讓民眾能透過ATM接觸各種金融服務,屆時ATM就會像一個無人銀行的概念。
第三個優勢是台灣資安人才不缺乏。在金融科技發展上,資安非常重要,因為消費者都在網路上使用金融相關服務,一旦被駭或資安服務無法24小時完整運作,就會讓消費者對金融服務產生信賴危機,一旦有信賴危機,親近度就會打折。
這些都是我們在金融科技上的優勢,我們有相對好的基礎來發展。此外,今年4月正式實施「金融監理沙盒」,在一定實驗場、可控的範圍,進行創新金融的試驗,來驗證其創新性、市場性、風險可控、消費者保護等。
關於限制,台灣是成文法國家,發展任何金融科技業務,都要透過法規的調適與修改;相對地,英美法系或不成文法國家,只需透過一些原則,不需要至國會修法,就能發給有限度營業內容的證照,進行金融科技的創新實驗,彈性比較大。
台灣是第一個用成文法來推展金融監理沙盒的國家,實驗場會受到法規的束縛,但這不能成為一個宿命,我們就盡量發展彈性,隨時檢討法規調適問題,並同時兼顧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
對於金融科技我一直提倡2個概念:負責任的創新,以及科技中立原則(即對科技所導出的金融業務,要用同樣的監理標準),又稱為「防制監理條例」。概念是,當科技業者說能賺錢,我會問同樣的業務放到金融機構,要付出多少成本?包括洗錢防治、資安、一定的法令遵循、一定的消費者保護準備(例如存款有一定的存款準備、放款有一定放款準備、支付有一定的信託要求等),科技業者就會理解,原來成本不是如他們想像的那樣簡單。
我們主動跟科技業者溝通,主動辨識科技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讓金融業與科技業者知道可以合作的狀態,若雙方能合作,金融科技的發展比較可期。
AI、區塊鏈當道
台灣金融科技如何發展?
李美虹:就產業面,台灣在金融科技上可以扮演的角色?有哪些是台灣企業可以積極努力的方向?
顧立雄:台灣科技業者可施展的力道很多,例如人工智慧(AI),在金融的應用上包括智慧理財服務、利用AI學習模式,提供分眾式體驗等;區塊鏈(Blockchain)是虛擬通貨底層的技術,但該技術不只可運用在虛擬通貨,在保險、銀行、證券資本市場都有它的發展可能性。
資安與資訊這塊也是強項,帶動金融科技的發展,也會帶動企業在這部分的投入,具有相當優勢來建立金融科技的生態圈。
政策上,我們開放純網銀,發展金融科技創新園區、金融監理沙盒,也將舉辦台北金融科技展,甚至鼓勵金融整併,均是與金融科技發展相關。金融整併後,就有更多資源可以投入金融科技的研究發展。
李美虹:金融科技可以再現台灣科技島的榮耀嗎?
顧立雄:不只是金融監理沙盒,無人載具也要應用到很多科技,無人載具某種程度是交通監理沙盒概念,所以多方面的監理沙盒是我們維護、維持一個科技島的重要發展,例如日本今年6月通過一個「全產業監理沙盒」概念,並非針對金融,它是全產業通過監理沙盒的實驗,來提升創新性。
科技部、金管會、經濟部等各個單位,在科技創新轉化到商業模式,都通力合作,當然金管會在金融科技這塊有一定的使命。在監理沙盒這一塊,讓科技業者可以進來,然後讓園區有一個共創的機會。在園區有個企業實驗室,讓科技業者與企業接觸,協助發想的企業找出解決方法。
另外,我們有一個「數位沙盒」概念。數位沙盒是進一步提供相關的數據,例如證交所的數據、期交所的數據、櫃買的數據等等,透過數位驗證的方式,直接來驗證可行性。如此連實體的場域都不需要,先透過數據來驗證發想,這些都正在基地裡進行。
金融科技展中會有主題展示,並與國際連結,讓國際金融業者理解台灣在金融科技的發展,進行資訊交流,甚至讓國外業者來台灣實驗,或我們去他們那裡實驗,我們要盡量走出去。
銀行、科技業搶食大餅
純網銀到底行不行?
李美虹:關於純網路銀行,金融業與科技業等均表達高度興趣,金管會對網路銀行的定位與現行銀行的異同為何?在監理上,金管會的重點又是什麼?
顧立雄:純網銀的開放,是因為體驗到年輕世代不想跑實體銀行。有次聚會,發現學生都是用手機搞定,即使是個別付帳,手機一按,連現金都不想拿出來,這讓我體會到年輕世代對網路銀行的需求,已經跟我們這一代完全不一樣。從未來性看,純網銀就變成一個應該要發展的事項。
有人說,讓既有傳統銀行發展網路銀行業務也是一種方式,但我認為傳統銀行要轉身,兼顧這樣一個創新概念,在網銀裡驗證它,可以有多少資源投入?我覺得投入10%、20%已經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
純網銀的主要概念有二:①科技業者要有很大的主導性;②社群媒體業者、電信業者或電子商務業者,從消費金融切入,建構一個消費生態圈,讓客戶有更好的體驗,願意黏著在你的生態系統裡,消費、獲得點數,再用點數去消費、再給點數……食衣住行育樂都在裡面。若只是單純一個金融服務,要讓客戶黏住不容易。
純網銀不能有實體分行,應該在網路上做徹底的創新,讓民眾黏住,跑不掉,這就需要發揮大的創意,所以純網銀的定位在於發揮「鯰魚效應」(註),創新服務成功之後,只要有利基,傳統網路銀行後續就會跟進。
因為純網銀的鯰魚效應定位,它不能是完全的科技業者,若是純科技業者我會擔心,因為金融業者才熟悉與理解金融監理,就會拉著科技業者去了解。科技業持股可占60%,具主導性,想在幾年之內賺到錢,就會快速地應用既有的產業概念與發想來投入,針對客戶的金融需求徹底發揮,這是我對純網銀的期許。
至於在監理態度上,我們秉持「科技中立」原則。純網銀24小時服務,有很高度的流動性要求,例如發生擠兌時,若是傳統銀行,客戶就要跑到銀行去;但在網銀按一個鍵就能解決。也因為是24小時服務,我們對資安的要求很高,不能有服務中斷的問題,所以IT、防駭客等都會被高度的要求,這兩塊很重要。
另外,我們不希望一家網路銀行開個幾年後經營不下去,必須重視營運可行計畫,充分了解「要如何在一定時間內賺錢」,這些是我們看待純網銀申請的重點事項。
加入Money錢官方Line@ 掌握投資、理財、保險最新資訊
延伸閱讀
柯P:2年內消滅銅板和紙鈔
工研院調查:亞洲最重視這些未來商機
人力銀行:男性比女性更後悔念碩博士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用手機學理財
立 即 下 載
Money 錢
掃 描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