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攝影:張家禎   壽險公司過去銷售但至今仍有效的保單, 是否有預定利率過高、 投資績效不如預期而造成「利差損」, 目前財報上不會完整呈現。為了讓壽險公司財務更透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於2017年發布IFRS 17會計準則, 國內最快於2025年上路,將對壽險業帶來巨大衝擊。 近年隨著全球市場波動風險上升,高度仰賴國內外股債市場投資的台灣壽險公司,獲利及淨值也跟著大幅波動,相關壽險金控股配發現金股利(股息)的能力明顯被削弱,外資從去年(2018)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連續賣超,使得壽險相關金控股成為台股弱勢族群之一,近期賣壓才逐漸緩和,股價也陸續反彈。 近20年來,台灣利率水準持續走低,央行遲遲不敢升息,近期台灣10年期公債殖利率來到歷史低點0.79%(2019年5月),使得壽險公司早期大量銷售的高預定利率終身壽險或所謂「儲蓄險」保單,面臨龐大的到期償付壓力。   壽險公司以較高預定利率吸金  實際利差損益取決於投資績效   台灣市場利率偏低,壽險公司必須把大部分保費收入投入股債市、房地產。不過,投資總是有風險,尤其台灣壽險業近年大舉投資海外,光是匯率避險成本就高漲,且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衝突、股市多頭循環接近尾聲等疑慮,讓市場波動風險上升,若這些投資未能創造更多收益,反而出現虧損,問題會很大。 IFRS 17規範保險業的準備金、負債面要用公允價值呈現,國際間預定在2022年上路,由於衝擊巨大,金管會規劃給予台灣壽險業至少3年緩衝期,最快2025年上路,但近年已先行組成專案小組每年試算及評估潛在的衝擊,並要求業者逐步增提準備金;將來IFRS 17確定「無風險利率」計算後,各壽險公司必須在2022年底足額增提責任準備金。   IFRS 17最快2025年上路  壽險業須提前試算與評估   IFRS 17實際作業複雜,業界對於未來要如何銜接這個號稱「魔王」級的會計準則,目前仍未做好準備,前不久甚至有國內媒體以斗大標題,宣稱國內壽險業將面臨「冰風暴」,未來恐須增資上兆元,但金管會特別為此發布新聞稿,強調該金額「並非事實」。被媒體點名將首當其衝的國泰人壽,也透過國泰金控的法說會澄清,強調財報接軌問題沒外界想像的那麼嚴重。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主任彭金隆日前在媒體專欄為文指出,IFRS 17要求過去潛在利差損的部分要增提準備金,但對後續所售低率新保單產生的利差益,IFRS 17規定實施日前的保單,若選擇公允價值法(Fair Value Approach),則所有保單都可以視為同一保單群組,讓高利保單與低利保單間的損益可以互抵,這樣就能降低對壽險公司淨值的負面影響。 此外,保單的未來預期收益──合約服務邊際(CSM),在IFRS 17下雖然是保險負債的主要項目之一,但在IAIS所訂保險資本標準(Insurance Capital Standards)可以列入自有資本,這些都有助於減緩利差損的影響。 彭金隆強調,利差損在台灣談了將近20年,概念上已過於簡化,但面對像IFRS 17這樣複雜的新制度,許多因素必須同步考量,過度簡化後所產生的過度憂慮,反而導致保險業經營的扭曲與社會的無謂恐慌,IFRS 17對壽險負債的衝擊確實必須謹慎因應,但也毋須恐慌以對。 國內某大壽險金控的風控部門主管表示,外界討論的焦點是壽險業的利差損,卻忽略了潛在的死差益(人均壽命延長,死亡給付低於預期)、費差益,相信金管會不會搬大石頭砸自己的腳,會給予業者足夠緩衝期。 統一證券投顧研究員陳晏平表示,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各國對金融業的監管越來越嚴格,國內金融業整體財務體質明顯改善,IFRS 17對壽險業的潛在衝擊雖大,但因有緩衝期,業者有時間調整產品結構(例如調降利變型保單的宣告利率)、積極強化財務體質(例如辦理現增),投資人不必太恐慌。   現階段避開壽險股  產險股相對適合存股   對於壽險公司、壽險金控的股東而言,IFRS 17最大的衝擊其實是公司必須保留更多現金,還可能需要多次辦理現增,以補足財報接軌可能產生的準備金缺口,如此不僅稀釋其每股盈餘,更大幅削弱配發現金股利的能力,存股族最好避開。 雖然國內壽險公司、壽險金控為了IFRS 17接軌問題大傷腦筋,不過國內產險公司因為銷售的保單(車險、火險等)大都是「一年一約」,所以沒有利差損的問題,也就不必為此傷腦筋。 「怪老子理財」部落客蕭世斌表示,相較於國內壽險公司,國內產險公司的營運槓桿低很多,營運及財務風險明顯較低,每年獲利及現金股利的發放相對穩定,可列為存股的候選標的,但要先做好功課再下手。本刊在下一篇將進一步探討。   產險股獲利配息優  比壽險股更適合存股   近年存股風氣盛行,金融股尤其受青睞。不過,處於歷史高檔的金融市場波動風險上升,加上美國開始進入降息循環,股價在高檔的銀行股未來存放款利差恐逐漸縮小、壞帳可能增加,而營運高峰已過的壽險及壽險金控股將面臨IFRS 17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重大考驗,存股須有新思維,否則很可能「賺股息(現金股利),賠價差」,甚至股息也落空。 存股族每年最期待的,就是公司大方配發股息、除息後股價能填息,以此標準來看,近期已除息的壽險金控股如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新光金(2888)都讓人不滿意,不僅股息配發大縮水,股價在除息後也貼息,相對台股大盤來得弱勢許多,其中又以體質較差的新光金表現殿後。   金融市場波動及IFRS 17衝擊大  壽險族群配息縮水又貼息   這3家壽險金控股未來何時會填息,短中期要看全球股市是否能續創波段新高,中長期則要看全球景氣、IFRS 17國際會計準則相關議題的變化。 不過,從外資大股東今(2019)年以來,絕大部分時間持續賣超的動作來看,顯然市場主要法人並不看好這些壽險金控股的後市,畢竟它們在未來幾年要接受諸多潛在「利空」的考驗與壓力測試。 至於中壽(2823)、三商壽(2867)唯二上市的純壽險股,今年股息都掛零,股價表現更慘兮兮。中壽去年每股獲利高於前年,稅後每股盈餘(EPS)超過2元,但截至第4季,帳上未實現投資虧損高達179億元,未分配盈餘卻只有108億元,依規定不能配發股息;三商壽則是去年少數全年EPS虧損的上市保險公司。   產險公司營運相對穩健  股息殖利率有吸引力   以往不受市場重視的產險股,今年表現相對突出,近期已除息的台產(2832)、新產(2850)、中再保(2851)(台灣唯一再保公司,業務涵蓋產險與壽險,但以產險為主,客戶主要是國內保險公司),股息配發率及股息殖利率相對有吸引力,近期除息後也緩步邁向填息之路。國內5大上市產險公司營運穩健,股價起伏也不大,近5年都有配發現金股息,其中台產、新產、中再保的股息殖利率較高,平均至少4%,算是「小而美」的金融股,投資人可逢低買進,長期投資很保險,可讓人安心睡覺、每年穩穩賺股息。 由於沒有重大災變或理賠事故,加上投資相對保守穩健,國內5家上市產險公司去年獲利都不錯,今年第1季獲利也亮眼,旺旺保(2816)、新產、第一保(2852)第1季稅後EPS分別是1.02元、1.05元及1.25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投資收益貢獻大;台產、中再保第1季稅後EPS也分別達到0.57元、0.64元。不過,如果未來股市表現不好,投資收益就可能縮水或出現虧損。 產險業第3季由於有現金股息入帳,單季獲利往往是全年較好的一季,加上台股走勢仍維持高檔區間盤整,年底前若無大型賠付案發生,今年產險業整體獲利可望超越去年,明年配息也可望增加,目前有些股價仍相對便宜。 產險公司面對的天災人禍風險遠高於壽險公司,因此幾乎都透過再保分攤萬一巨災發生的理賠風險,而產險業RBC(資本適足率)平均在600%以上,台產甚至高達1,000%,比壽險業高非常多,具備強健的資本緩衝是一大優勢,且中再保、台產都有官股大股東,適合保守穩健的存股族。 以資金運用率為例,產險業的運用率僅約80%,壽險業則接近100%,落差相當大。至於投資標的選擇,產險業也相對保守,例如:整體壽險業資金存放在銀行的比率低於5%,產險業則將近20%。   壽險業大舉投資海外風險高  產險業搭配再保分攤風險   雖然銀行存款的報酬率最低,但安全性及流動性最高,符合產險公司的需求。對產險公司而言,銀行1年定存1%左右的利率是一筆穩定安全的收益,但對於有效契約平均預定利率超過3.5%的壽險公司而言,每一筆存款都是利差損來源。 台灣10年期公債的殖利率低於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吸引力遠不如美國公債、投資級債券,且一般認為美股的流動性、獲利機會都高於台股,因此壽險業近年有7成資金投資海外,產險業則僅布局2成多。 不過,去年美國升息、美元走強,國內壽險公司投資海外高達16兆元,使得匯率避險成本大增,在新台幣貶值狀況下,竟造成2,000多億元的匯損,許多壽險公司大喊吃不消,但產險公司則幾乎不受影響。 對於產險公司而言,將所承保的危險透過再保險轉嫁或分散,是最重要的風險管理方案。產險公司必須考量本身的業務結構、財務結構、承保能量與營業方針,以及公司發展、再保費支出與再保佣金收入等條件,訂出自留限額,近年自留比例平均約7成,也就是約有3成的簽單保費分給再保險公司。    

存股族新歡 產險公司比壽險公司更保險!

2019/08/04
股市 , 壽險 , 產險 , 投資

攝影:張家禎

 

壽險公司過去銷售但至今仍有效的保單,

是否有預定利率過高、

投資績效不如預期而造成「利差損」,

目前財報上不會完整呈現。
為了讓壽險公司財務更透明,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
於2017年發布IFRS 17會計準則,

國內最快於2025年上路,將對壽險業帶來巨大衝擊。

近年隨著全球市場波動風險上升,高度仰賴國內外股債市場投資的台灣壽險公司,獲利及淨值也跟著大幅波動,相關壽險金控股配發現金股利(股息)的能力明顯被削弱,外資從去年(2018)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連續賣超,使得壽險相關金控股成為台股弱勢族群之一,近期賣壓才逐漸緩和,股價也陸續反彈。

近20年來,台灣利率水準持續走低,央行遲遲不敢升息,近期台灣10年期公債殖利率來到歷史低點0.79%(2019年5月),使得壽險公司早期大量銷售的高預定利率終身壽險或所謂「儲蓄險」保單,面臨龐大的到期償付壓力。

 

壽險公司以較高預定利率吸金  實際利差損益取決於投資績效

 

台灣市場利率偏低,壽險公司必須把大部分保費收入投入股債市、房地產。不過,投資總是有風險,尤其台灣壽險業近年大舉投資海外,光是匯率避險成本就高漲,且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衝突、股市多頭循環接近尾聲等疑慮,讓市場波動風險上升,若這些投資未能創造更多收益,反而出現虧損,問題會很大。

IFRS 17規範保險業的準備金、負債面要用公允價值呈現,國際間預定在2022年上路,由於衝擊巨大,金管會規劃給予台灣壽險業至少3年緩衝期,最快2025年上路,但近年已先行組成專案小組每年試算及評估潛在的衝擊,並要求業者逐步增提準備金;將來IFRS 17確定「無風險利率」計算後,各壽險公司必須在2022年底足額增提責任準備金。

 

IFRS 17最快2025年上路  壽險業須提前試算與評估

 

IFRS 17實際作業複雜,業界對於未來要如何銜接這個號稱「魔王」級的會計準則,目前仍未做好準備,前不久甚至有國內媒體以斗大標題,宣稱國內壽險業將面臨「冰風暴」,未來恐須增資上兆元,但金管會特別為此發布新聞稿,強調該金額「並非事實」。被媒體點名將首當其衝的國泰人壽,也透過國泰金控的法說會澄清,強調財報接軌問題沒外界想像的那麼嚴重。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主任彭金隆日前在媒體專欄為文指出,IFRS 17要求過去潛在利差損的部分要增提準備金,但對後續所售低率新保單產生的利差益,IFRS 17規定實施日前的保單,若選擇公允價值法(Fair Value Approach),則所有保單都可以視為同一保單群組,讓高利保單與低利保單間的損益可以互抵,這樣就能降低對壽險公司淨值的負面影響。

此外,保單的未來預期收益──合約服務邊際(CSM),在IFRS 17下雖然是保險負債的主要項目之一,但在IAIS所訂保險資本標準(Insurance Capital Standards)可以列入自有資本,這些都有助於減緩利差損的影響。

彭金隆強調,利差損在台灣談了將近20年,概念上已過於簡化,但面對像IFRS 17這樣複雜的新制度,許多因素必須同步考量,過度簡化後所產生的過度憂慮,反而導致保險業經營的扭曲與社會的無謂恐慌,IFRS 17對壽險負債的衝擊確實必須謹慎因應,但也毋須恐慌以對。

國內某大壽險金控的風控部門主管表示,外界討論的焦點是壽險業的利差損,卻忽略了潛在的死差益(人均壽命延長,死亡給付低於預期)、費差益,相信金管會不會搬大石頭砸自己的腳,會給予業者足夠緩衝期。

統一證券投顧研究員陳晏平表示,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各國對金融業的監管越來越嚴格,國內金融業整體財務體質明顯改善,IFRS 17對壽險業的潛在衝擊雖大,但因有緩衝期,業者有時間調整產品結構(例如調降利變型保單的宣告利率)、積極強化財務體質(例如辦理現增),投資人不必太恐慌。

 

現階段避開壽險股  產險股相對適合存股

 

對於壽險公司、壽險金控的股東而言,IFRS 17最大的衝擊其實是公司必須保留更多現金,還可能需要多次辦理現增,以補足財報接軌可能產生的準備金缺口,如此不僅稀釋其每股盈餘,更大幅削弱配發現金股利的能力,存股族最好避開。

雖然國內壽險公司、壽險金控為了IFRS 17接軌問題大傷腦筋,不過國內產險公司因為銷售的保單(車險、火險等)大都是「一年一約」,所以沒有利差損的問題,也就不必為此傷腦筋。

「怪老子理財」部落客蕭世斌表示,相較於國內壽險公司,國內產險公司的營運槓桿低很多,營運及財務風險明顯較低,每年獲利及現金股利的發放相對穩定,可列為存股的候選標的,但要先做好功課再下手。本刊在下一篇將進一步探討。

 

產險股獲利配息優  比壽險股更適合存股

 

近年存股風氣盛行,金融股尤其受青睞。不過,處於歷史高檔的金融市場波動風險上升,加上美國開始進入降息循環,股價在高檔的銀行股未來存放款利差恐逐漸縮小、壞帳可能增加,而營運高峰已過的壽險及壽險金控股將面臨IFRS 17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重大考驗,存股須有新思維,否則很可能「賺股息(現金股利),賠價差」,甚至股息也落空。

存股族每年最期待的,就是公司大方配發股息、除息後股價能填息,以此標準來看,近期已除息的壽險金控股如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新光金(2888)都讓人不滿意,不僅股息配發大縮水,股價在除息後也貼息,相對台股大盤來得弱勢許多,其中又以體質較差的新光金表現殿後。

 

金融市場波動及IFRS 17衝擊大  壽險族群配息縮水又貼息

 

這3家壽險金控股未來何時會填息,短中期要看全球股市是否能續創波段新高,中長期則要看全球景氣、IFRS 17國際會計準則相關議題的變化。

不過,從外資大股東今(2019)年以來,絕大部分時間持續賣超的動作來看,顯然市場主要法人並不看好這些壽險金控股的後市,畢竟它們在未來幾年要接受諸多潛在「利空」的考驗與壓力測試。

至於中壽(2823)、三商壽(2867)唯二上市的純壽險股,今年股息都掛零,股價表現更慘兮兮。中壽去年每股獲利高於前年,稅後每股盈餘(EPS)超過2元,但截至第4季,帳上未實現投資虧損高達179億元,未分配盈餘卻只有108億元,依規定不能配發股息;三商壽則是去年少數全年EPS虧損的上市保險公司。

 

產險公司營運相對穩健  股息殖利率有吸引力

 

以往不受市場重視的產險股,今年表現相對突出,近期已除息的台產(2832)、新產(2850)、中再保(2851)(台灣唯一再保公司,業務涵蓋產險與壽險,但以產險為主,客戶主要是國內保險公司),股息配發率及股息殖利率相對有吸引力,近期除息後也緩步邁向填息之路。國內5大上市產險公司營運穩健,股價起伏也不大,近5年都有配發現金股息,其中台產、新產、中再保的股息殖利率較高,平均至少4%,算是「小而美」的金融股,投資人可逢低買進,長期投資很保險,可讓人安心睡覺、每年穩穩賺股息。

由於沒有重大災變或理賠事故,加上投資相對保守穩健,國內5家上市產險公司去年獲利都不錯,今年第1季獲利也亮眼,旺旺保(2816)、新產、第一保(2852)第1季稅後EPS分別是1.02元、1.05元及1.25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投資收益貢獻大;台產、中再保第1季稅後EPS也分別達到0.57元、0.64元。不過,如果未來股市表現不好,投資收益就可能縮水或出現虧損。

產險業第3季由於有現金股息入帳,單季獲利往往是全年較好的一季,加上台股走勢仍維持高檔區間盤整,年底前若無大型賠付案發生,今年產險業整體獲利可望超越去年,明年配息也可望增加,目前有些股價仍相對便宜。

產險公司面對的天災人禍風險遠高於壽險公司,因此幾乎都透過再保分攤萬一巨災發生的理賠風險,而產險業RBC(資本適足率)平均在600%以上,台產甚至高達1,000%,比壽險業高非常多,具備強健的資本緩衝是一大優勢,且中再保、台產都有官股大股東,適合保守穩健的存股族。

以資金運用率為例,產險業的運用率僅約80%,壽險業則接近100%,落差相當大。至於投資標的選擇,產險業也相對保守,例如:整體壽險業資金存放在銀行的比率低於5%,產險業則將近20%。

 

壽險業大舉投資海外風險高  產險業搭配再保分攤風險

 

雖然銀行存款的報酬率最低,但安全性及流動性最高,符合產險公司的需求。對產險公司而言,銀行1年定存1%左右的利率是一筆穩定安全的收益,但對於有效契約平均預定利率超過3.5%的壽險公司而言,每一筆存款都是利差損來源。

台灣10年期公債的殖利率低於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吸引力遠不如美國公債、投資級債券,且一般認為美股的流動性、獲利機會都高於台股,因此壽險業近年有7成資金投資海外,產險業則僅布局2成多。

不過,去年美國升息、美元走強,國內壽險公司投資海外高達16兆元,使得匯率避險成本大增,在新台幣貶值狀況下,竟造成2,000多億元的匯損,許多壽險公司大喊吃不消,但產險公司則幾乎不受影響。

對於產險公司而言,將所承保的危險透過再保險轉嫁或分散,是最重要的風險管理方案。產險公司必須考量本身的業務結構、財務結構、承保能量與營業方針,以及公司發展、再保費支出與再保佣金收入等條件,訂出自留限額,近年自留比例平均約7成,也就是約有3成的簽單保費分給再保險公司。

 

 

20241101-bn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簡單記帳APP

2022火速竄起記帳APP

3秒記一筆!迅速找出財務漏洞
介面清爽、無廣告、不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