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理性主義 vs 經驗主義:如何在知識獲取中選邊站?
我們的生活和成功往往取決於這些方法論的選擇與應用。哲學不僅是關於世界的本質,還關乎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從17世紀開始,西方哲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專注於如何獲取知識與理解他人,這引發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對立。理性主義依靠推理,經驗主義則重視實踐經驗。今天,理解這兩種哲學觀點不僅有助於我們在投資與決策中做出更好判斷,也能帶來更穩定的進步與成功。
(文/吳軍)
為什麼理解「如何認識世界」如此重要?
西方人對哲學的關注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關心世界是什麼,古希臘樸素的原子論就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但是,相比世界是什麼,我們其實更關心另外兩個問題一個是別人在想什麼,他會對我好,還是會傷害我;另一個是我怎樣才能有效獲得知識和經驗,以便更好地在這個世界謀生。
這兩個問題都和認識論有關,前者涉及了解人,後者涉及了解外部世界。不同人會根據經驗總結出不同的方法,有些方法有用,有些方法沒用。但是,絕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方法好還是不好,甚至有些人活了一輩子也不知道如何識人、如何學習、如何提高認知水準。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概括成如何認識世界。
(編按:這正說明了為什麼方法論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反思自己所採用的學習方法,因為不正確的思維方式,可能讓你在工作和生活中走了許多冤枉路。)
因此,從17世紀開始,歐洲很多哲學家開始思考上面這些如何認識世界的問題了,他們希望為人類找到最有效的方法。當然,他們的觀點不同,進而形成了哲學上不同的方法論。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即第二個階段,哲學的發展轉變了方向,從過去關注世界的本源變成了關注方法論。
從笛卡爾到萊布尼茲:理性主義的高峰
在這個過程中,笛卡爾和法蘭西斯.培根等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提出的方法論,被後人歸納成兩大類。一類被稱為理性主義,認為要通過理性思考獲得新知,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笛卡爾。在笛卡爾之後,史賓諾沙和萊布尼茲將理性主義哲學推向了高峰。
培根與洛克:知識來自經驗
另一類被稱為經驗主義,強調經驗在獲得新知中的作用,並且總結出了一整套從經驗中總結知識的方法,代表人物有培根、湯瑪斯.霍布斯、約翰.洛克、喬治.柏克萊和大衛.休謨等。
(編按:想知道自己適合哪種投資策略?可以從這些哲學大家的思想中找到啟發!嘗試了解自己對知識來源的偏好,或許會幫助你決定走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的路。)
在隨後的幾百年裡,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不斷交鋒,又都不斷補充,讓人類對如何認知有了系統性的了解。在當時,這推動了17~18世紀的科學革命;在今天,這讓我們能比前人更有效地學習和進步。因此,系統了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方法論是非常必要的,這可以讓我們獲得可重複的成功、可疊加的進步。
直到今天,絕大部分人的成功依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這次成功了,下次未必。而且,他們的進步也不是可疊加的,上次進步可能對接下來的工作沒有什麼幫助。但有些人則不同,他們能夠比同等智力水準和經濟條件的其他人成就大很多,原因就在於他們會主動應用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做到可重複的成功、可疊加的進步。於是,別人在兜圈子的時候,他們在穩步前進。我年輕時,雖然也自己總結了一些做事的方法,但是不系統。後來系統學習了方法論,才發現有好的做事方法之後,成功率得到了顯著提高。
在方法論中,既然有理性的,也有經驗的,我們該倚重哪一種呢?特別是它們彼此矛盾而不可兼得時,我們可能不得不選邊站,這時該怎麼辦呢?這還得從選邊站這個話題詳細說起。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人們經常為一些問題爭吵。比如,股市跌了,人們會為是不是由升息引起的而爭吵。有人會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升息對股市的影響,得出升息讓股市下跌的結論;也有人會根據歷史經驗分析,說升息既可能讓股市上漲,也可能導致股市下跌,兩者的可能性各占50%。
其實,這些人都是在選邊站,只是他們可能並不自知。在這個例子中,前一種人的思維方式是理性主義的,後一種人是經驗主義的。
投資策略的哲學思考: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應用
即便在市場上沒什麼重大消息時,每個人做判斷和做決定的依據也是不同的。有些人相信所有企業都有內在價值,研究清楚它們的內在價值,我們就知道該不該買它們的股票了。這些人相信內在屬性比外在表現更重要,他們通常被稱為價值投資者,代表人物是巴菲特。另一些人則認為,股票的漲跌是隨機的,同一家公司的股票,昨天漲有漲的理由,今天跌也有跌的理由,這說明所謂的內在價值可能並不存在。在這些人看來,外在表現才是最重要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詹姆士.西門斯。在這兩類人中,前者的方法論是理性主義的,後者是經驗主義的。
雖然我們常說不要選邊站,要就事論事,是非比立場更重要。但在現實生活中,人不自覺地就會選邊站,甚至是不得不選邊站。比如在單位,有一個永遠會引起爭論的話題,就是實際的工作經驗和理論水準哪個更重要。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往往會從自身處境出發,或者根據將來的利益,不自覺地選邊站。學歷較高的人,會傾向於支持理論水準更重要;工作年限較長的人,則會認為完成任務最重要。
選邊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往哪裡站。在現實生活中,每個成功的投資人都有自己的一整套投資哲學,並且能夠長期堅持,這是他們成功的原因。對於同一件事,他們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這並沒有對錯之分。只要堅持自己的方法論,就能在某種程度上很好地認識世界。相反,很多人不是不學習、不努力,而是缺乏一套方法論,一會兒學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一會兒又學西門斯的短線投資,每次遇到問題就慌亂,結果就是在股市上不斷虧錢。
(編按:這段話點出成功的關鍵!重要的不是選擇哪一方,而是明白自己為什麼選擇。每個成功的投資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了解並堅持它,才能在決策中游刃有餘。)
價值投資 vs 短線交易:從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分歧看投資決策
其實,不僅我們會選邊站,哲學家也會選邊站。回顧第一章講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在哲學上的分歧,你就會發現,他們對世界本源是什麼的看法大不相同。從那時到17世紀近兩千年裡,站在柏拉圖一邊的和站在亞里斯多德一邊的都大有人在。
柏拉圖提出了關於世界的二元論主張,即包含一個理念世界和一個現實世界。理念是天賦的,萬物有共同的屬性,現實世界的不同只是理念的不同表現形式,因此理念世界決定了現實世界。
如果你認可這種理論,在投資上就會傾向於採用巴菲特的方法,相信股市存在決定著所有股票價格的內在規律。
亞里斯多德則不同,他認為事物的外在形式決定了其內在屬性。馬和牛長得不一樣,因此它們不是同一個物種。至於牛、馬、豬、羊等都有一個鼻子、兩隻眼睛的共性,是因為某些事物可能存在共同的特性,我們只是把那些共同的特性當成了共性。
如果你認可這種觀點,在投資上就可能會傾向於採用西門斯的方法,就事論事,認為不同股票的上漲來自不同的原因,沒有必要用同一種方法對待它們。正是因為亞里斯多德認為外在的表現更重要,他才對生物根據外在的表現進行分類,把具有同一個特性的生物放在一起研究。
到了近代,哲學家在方法論上產生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分別。而到今天,這兩種方法論都有大量成功案例作為支持。所以,你可以在其中選一隊去站,只不過要事先了解每支隊伍通向哪裡。
更多吳軍博士的好文摘要:
本文摘自《境界:站在巨人肩膀上,吳軍博士帶你領略先哲思想,開拓人生新視界》p.119-124「我們該選擇理性還是經驗?」,作者:吳軍;出版社:金尉
(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鄧心雅)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