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園藝轉行金融,簡憶茹走出一條結合實務與教學的投資路。她強調先懂風險再談報酬,藉由觀察生活周遭來選股,帶領新手建立穩健的投資邏輯。
簡憶茹是「財金博士生的雜記Yi-Ju Chien」臉書粉專的板主,目前在美國的一所大學任教,教學領域主要是投資學、財務管理。其實她大學主修園藝景觀,卻因對金錢與市場運作產生濃厚興趣,毅然轉向金融業,待過財富管理部門,接觸到各種不一樣的商品,像是複委託、保險等,也研究過海外期貨與衍生性商品,累積不少豐富的一線經驗。
然而,在業界工作過程中,她發現許多投資人,甚至包括金融從業人員,對自己所購買的金融商品概念不熟悉,也無法正確評估風險的威脅。
她回憶起2020年的「負油價」事件,那晚狀況非常亂,許多投資人無法及時停損,場面讓她至今記憶深刻。也讓她發現,很多投資人都只看得到自己想要的報酬,而忽略風險,因此她不管在接觸客戶還是教導學生投資時,都以風險為第一優先考量。
這些經歷促使她開始反思,並認識到金融教育的缺口。為了增加自己的說服力,她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並考取CFA證照。這不僅是為了提升專業能力,更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與風險意識。這樣的理念也成為她開設臉書粉專的主要動機之一。
簡憶茹的教學風格,與她在粉專分享的內容一致,她從不會強迫學生跟隨某一種固定的投資方式。她認為,投資本身並沒有標準答案,它更多的是反映出每個人的人生觀、態度與目標。
選股邏輯由上而下 不同景氣有利不同產業
她的選股邏輯建立在由上而下(Top-Down)分析上。「景氣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不同行業的表現,所以要先搞清楚現在的景氣處於擴張還是緊縮的狀態。」舉例來說,如果景氣不好,人們即便會繼續消費,可能也不會選擇高價奢侈品,但大家仍會去好市多(美股代號COST)等大型零售商消費民生用品、食品。
另外通膨也很重要,假設通膨高達8%,而股票報酬率只有6%,那麼資產每年將以2%減少,這時就要去思考,怎麼調整自己的持股和投資組合,才能在高通膨下生存。
當我們對整體經濟環境有了清晰的理解,接下來的選股過程就會相對簡單,因為只需要挑選那個行業中的龍頭股就可以了!她提到,美股市場熱錢容易追逐最好的公司,因此不用期待表現不好的公司起死回生,除非有政策上的改變或實質上的轉型,但要權衡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是否能夠等待轉型發生、股價發酵。
不過即便是龍頭股,在美股標的上仍有很多選擇,對於美股投資新手,她建議先從選擇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品牌或公司開始。這樣的投資不僅能減少對市場的恐懼,還能提高投資者對市場的興趣。她舉例,學生們會選擇迪士尼(美股代號DIS)、Netflix(美股代號NFLX)、福特(美股代號F)等公司,因為這些公司對他們來說,是日常生活中會接觸的品牌。
美股生活品牌齊聚 比台股更容易理解
生活選股也可以延伸到投資市場的選擇。許多台灣投資人往往會因為身處台灣,所以認為自己較熟悉台股,而選擇台股,不投資美股,但真的是如此嗎?
簡憶茹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位朋友買進台灣飲料公司大飲(1213)的股票,理由很簡單,因為冬天飲料銷售較差、股價疲弱,所以先買入,等到夏季旺季再賣出,最終獲利逾10%。這雖然不是複雜的策略,但他藉由觀察,建立了自己的投資邏輯。
她認為,投資新手不用強迫自己了解所有複雜財報或市場資訊,像是台灣多以高科技公司為主,一般人很難掌握出貨時間和市場動態,往往只能從財報或新聞推敲,這容易讓投資邏輯被外界消息牽動,風險較高。相比之下,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資邏輯,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入,會更踏實也更容易。
而美股則在這方面更具優勢,許多企業如可口可樂、Netflix、好市多等品牌,都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研究起來更直觀、更容易理解和觀察。
不過她也補充到,如果是完全的新手,也沒有台股投資經驗的話,建議還是先以定期定額大盤ETF為主,像是Vanguard標普500(美股代號VOO)、Invesco那斯達克100指數(美股代號QQQ)等。藉此了解這個市場是如何運作的,等認識到一定程度,想要買個股,就挑ETF中的持股慢慢研究。
在美股市場中,資訊量龐大且多元,每天都有新報告、新財經新聞、新KOL出現。面對這些,她的建議是:「最有用的資訊就是第一手資訊。」
第一手資訊最有用 電話會議培養投資感覺
例如,利用財報與線上的電話會議,去培養對公司的感覺。透過執行長和財務長的談話,不僅能了解數據,更能捕捉他們對未來展望的態度,這些細節往往透露出財報無法展現的訊息。
特別是在美國,人們對用字遣詞非常講究,投資人可透過細微的語氣和措辭差異,判斷管理層的信心。她鼓勵大家參與這些會議,通常電話會議都採線上進行,一般人也能到公司官網參加,即便英文不好,也可透過逐字稿和AI工具輔助理解。
如果無法直接從第一手資訊做判斷,也可以追蹤一些值得信賴的KOL,參考他們的意見。投資人可以觀察他們過去的言論是否有邏輯、前後是否一致,來判斷值不值得追蹤;同時學習建立自己的投資看法和邏輯,如此時間的複利效果一定會慢慢展現出來,只是快和慢的差別而已!
投資前要思考的3件事
1.設定好人生規劃的目標
例如:10年後買房→15~20年後小孩上大學→40年後退休。了解目標,就不會追逐高風險和高報酬的標的。
2.選擇合理的投資工具
8%~10%是合理的投資報酬率。像是VOO年化報酬率大約有12%、QQQ則是18%,保守一點的Vanguard世界股票(美股代號VT)約8%左右。
3.思考股債配置比例
可用120減去年齡作為股票的比例。假設20歲,120扣掉20等於100,可將資金100%投入股票,因為這年齡有較高的風險承受度。而40歲則可配置20%在債券上。
「 由上而下」選股法
總經:
了解景氣好或壞、通膨高或低。
產業:
不是所有類股在同樣景氣下,都有相同表現。
個股:
選擇熟悉的股票,透過觀察建立自己的投資邏輯。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6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