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ETF投資蔚為風潮,許多初入股市的小資族在沒有做功課的情況下,一窩蜂跟著搶買,甚至只要聽到「高股息」、「季配息、「月配息」,就認為都是好標的。
其中部分投資人深怕自己只買1~2檔ETF太少,無法分散風險,認為應該像投資個股一樣配置多檔標的,但買的卻都是同一類型的ETF,例如,已經有了元大高股息(0056),又再買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或是近期爆紅的復華台灣科技優息(00929)、群益台灣精選高息規模(00919)等。
這當中有兩個需要思考的問題:第一,假設每月能夠投資的資金僅有數千元,還有需要分散配置嗎?第二,若可投資金額較多,到底怎樣的做法才能真正的分散?
ETF等於一籃子股票 已具分散風險效果
其實,因為一檔ETF已經包含多檔股票,且當ETF中的某檔成分股因個別因素而漲跌時,不會影響其他成分股的表現,所以相較投資單一個股,購買ETF已經有分散風險的效果。以投資AI相關ETF為例,因成分股已包含許多指標性的AI概念股,不僅不用自己選股,跟單押某幾檔AI個股比起來,風險也小得多。
然而,若是以個人投資組合的安全性來看,只買某種單一產業的ETF,風險仍相對高。那麼,如果資金不多,到底該買幾檔ETF,又該怎麼選擇才對?可參考以下2個建議。
建議1:首選市值型ETF
多元配置的核心,是為了避免資金過度集中在某項投資標的,由於市值型ETF追蹤的指數是以市值最大的個股為主,且涵蓋的產業多元、足以分散風險,長期的成長性也較高股息ETF佳,因此,小資入門應優先選擇市值型ETF,較能穩定累積資產。
建議2:錢少買1檔就好
某些投資人誤以為買進2檔以上ETF就叫作分散,卻沒有研究ETF追蹤的指數到底是什麼、成分股又是哪些,導致買進過於相似的ETF,甚至買到「孿生兄弟」。
例如,元大台灣50(0050)和富邦台50(006208)都是追蹤「台灣50指數」,差異僅在於內扣費用率不同,2檔都買只是重複配置而已,並沒有任何分散效果。
若每月僅有3,000~5,000元可投入,建議選擇1檔市值型ETF即可,刻意購買多檔相似標的並不會有額外好處,還會因資金分散而拖慢股數的累積。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