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額投資台股或ETF的做法深受小資族及存股族喜愛,不過近幾年也興起了另一種存股策略叫「定期定股」,它與定期定額有什麼不同,兩者分別適合哪種投資人呢?
本質都是定期買零股 僅交易機制不同
長期且有紀律地投資台股或ETF,多數人想到的第一個做法就是「定期定額」,但你知道其實還有另一種操作策略叫「定期定股」嗎?
定期定股與定期定額很相似,只是定期定額是在固定時間裡,以固定金額買入指定標的,而定期定股則是在固定時間裡,以固定股數買入指定標的,前者是以設定金額下單,後者則是以設定股數下單。舉例來說,每月5日固定買入元大台灣50 ETF(0050)共10,000元,就是屬於定期定額的投資;而每月5日固定買入0050共100股,則是屬於定期定股的投資方式。
定期定額與定期定股最大的差異是投資金額可控與不可控,我們以上述的設定舉例。首先是定期定額,假設在今(2024)年3月5日當天以148元的價格買入0050,在10,000元以內,投資人最多可買到67股(零股最小交易單位為1股),實際成交金額為9,916元(手續費另計);至於定期定股,由於設定買進100股,若券商以148元買到,投資人須付出1萬4,800元(手續費另計)。
再以今年1月5日舉例,假設當天都是以129元買進0050,定期定額10,000元可買到77股,實際成交金額為9,933元(手續費另計),而定期定股買進100股,成交價為1萬2,900元(手續費另計)。由此可見,採用定期定額,每次扣款金額相差不大,且可控制在固定金額內,但股價高時可買到的股數少,股價低時可買到的股數多;採用定期定股,則是每次買進股數相同,但價格卻無法事先掌握。
定期定股無法掌控預算 但具備2優點+2特色
小資存股族可能會想,定期定額投資既簡單、方便,又可控制預算,為何券商會設有「定期定股」機制,好處是什麼?其實定期定股在美股投資上早已行之多年,而台股則是近幾年才開始有較多投資人接觸,目前台灣也僅有6家證券公司提供這項服務,分別是口袋證券、永豐金證券、台新證券、中國信託證券、統一證券,以及元富證券。
儘管定期定股投資無法準確掌控預算、能配合的券商也較少,但它仍有2項優點值得注意:⑴能有效達成存股目標:若計畫在數年後存到固定的股數,定期定股有助於穩定達成目標;⑵可掌握多頭市場投資契機:處於多頭市場中,因股價上漲,以定期定額方式買進的股數會減少,而定期定股買入的股數不會減少,更能迅速提升資產價值。此外,定期定股還有2個特色:
特色1:可挑選標的不設限
台股定期定額投資通常限制較多,只能選擇ETF和大型股;因為對券商而言,定期定額投資類似於財富管理模式,券商需整體購買並分配到個人帳戶,因此對於標的的挑選有較嚴格的限制。反觀定期定股,6家提供此項服務的券商,除了口袋證券及永豐金證券,其它4家可選擇的標的幾乎是不設限,所有上市櫃個股,包含較冷門的中小型股、ETF幾乎都可挑選(見表2)。
特色2:委託價設定具彈性
定期定額無法自行設定委託價位條件,因為券商在指定日時,會統一以市價(不指定價位)買進指定標的,再依投資金額比例分配股數,投資人有可能會買在當日高點。
而提供定期定股服務的券商當中,有4家可彈性設定委託價位條件(見表2),但要留意各家券商的機制不同,而條件設定越嚴苛,成交的機率會相對越小。
以台新證券為例,其買入價位可設定「當日平盤價±5個升降檔位區間」,若投資人設定的是平盤價±3個檔位區間,但當日開盤股價即衝高,沒出現平盤價(即前一日收盤價),或是出現平盤價後股價瞬間躍升逾3個檔位,投資人極有可能空手而歸。
為了避免這類情況,部分證券公司提供較多價位條件供投資人選擇,像是口袋證券除了有「當日開盤價+5檔位區間」外,還多了「當日漲停價」的選項,若是擔心開盤後股價一路往上導致沒買進,可以設定這個選項;另外也獨家設有「委託價上限」功能,若覺得台積電(2330)股價高於800元不想執行,可設定上限價800元。
若無特定投資計畫 定期定額已足夠
接著來說明手續費。台股定期定股的手續費一般都是以成交金額×0.1425%計算,不過6家券商低消都僅有1元,若扣款金額不高,手續費一般不會太貴。少數券商另有電子下單折扣優惠,其中口袋證券折扣2.8折、中國信託證券單筆成交金額2萬元(含)以下,手續費以1元計算,皆相當划算。
前面介紹了這麼多,定期定股究竟適合哪種人呢?總結其優缺點,這樣的存股方式適合具備以下3種特質的人:⑴資金充沛有彈性;⑵對市場熟悉,有能力在股海中挑出適合投資的標的;⑶有明確的存股計畫,不易受市場波動而更改操作策略。
至於資金有限的小資或是一般存股族,若沒有要定期投資中大型權值股或熱門ETF以外的標的,定期定額相對合適。
其實無論是哪種方式,定期投資都能節省時間、降低平均成本,同時培養良好的投資紀律,只要長期堅持,必能有所收穫。
資料來源:各券商官網、App
(圖:ShutterStock 僅示意,內容僅供參考,投資理財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