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快速發展,許多職場人憂心被取代,卻也讓強調實體服務與人際互動的職業逆勢走紅,整理師便是其一。這項工作不只協助他人打造理想生活,更是翻轉職涯的新選擇。
美好而井然有序的家是每個人的嚮往,但卻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把居住空間給打理好。整理師便是幫助人們「理物」兼「理心」,讓生活重回正軌,也讓心找回餘裕的一門工作。
相傳整理服務最早是在80年代起源於美國,並在90年代流傳到日本,進而被發揚光大。台灣則是在近10年才興起整理師(到府收納)這門行業,也逐漸從早期的個人服務模式,發展出規模化、系統化的團隊經營模式。
由於整理服務採接案制,工時彈性,且時薪相對較高,吸引了許多中年轉職或二度就業的工作者投入,其中更不乏需要兼顧家庭的女性。本次採訪的Sally和Peggy,就是兩位典型的案例。
▌Sally 小檔案
年齡:37歲
現職:整理師
經歷:餐飲業前台、婚宴會館業務、婚禮主持人、貸款行銷專員等
▌Peggy小檔案
年齡:39歲
現職:整理師
經歷:醫院研究助理、行政、衛生局衛生企劃師、毒品個案管理
從凌亂中找回秩序 她用巧手打開人生新局
擔任整理師約有5年時間的Sally,婚前做過十多份工作,包括咖啡店店員、婚宴會館業務、婚禮主持人、貸款行銷專員、會計、科技水耕蔬菜栽培員……等,工作歷練相當豐富,但孩子出生後她選擇暫離職場,專心做個全職媽媽。
不過,家事和育兒的壓力卻讓Sally一度快要喘不過氣。為了改善家中凌亂的環境,她上網尋找相關資源,自學收納技巧,開啟了職涯轉型的第一小步。後來,她更協助婆家處理長期囤積的大量物品,從而感受到「靠整理拯救他人」的成就感,確立了她成為整理師的目標。
由於沒有相關背景與經驗,Sally首先參與知名媒合平台開設的培訓課程,並取得認證資格,隨後開始承接身旁親友的案子,以此作為暖身和累積作品的機會。
「為了增加案源,我常用互惠的方式,例如有位朋友從事美髮業,我幫她整理,她幫我做頭髮,也有些狀況只會收個紅包意思一下。」Sally分享道。
磨練2年後,Sally認為時機成熟了,便主動向自己景仰的收納達人廖心筠毛遂自薦,表達希望加入麾下的意願。「廖老師以前是獨行俠,但她同意讓我跟著實習,觀察我的表現。某次我們承接一個透天的案子,幫屋主清理出100包垃圾,而且在原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因此認可我的能力,讓我加入團隊。」Sally回憶道。
目前Sally除了持續整理工作,也負責培訓新手,還經常受邀舉辦講座。她表示,以前在服務業任職,假日幾乎無法陪伴家人,但現在六日她固定不接案,在收入增加之餘,還賺到了更多和家人相處的時光。
撥開重重壓力找到出口 她靠收納治癒自己與他人
擔任整理師大約半年的Peggy,和Sally有著類似的故事,她同樣是從全職媽媽走出家庭,也同樣從零基礎開始,但路程更加艱辛。
Peggy育有一對雙胞胎兒子,兩人由於早產的關係,出現多種併發症,Peggy也因此辭去了醫療業工作,全心投入兒子的照顧,期間長達9年。「那時家裡物品暴增,兩個孩子的發展又比較慢,很多東西不確定還用不用得到,就一直留著,看著家裡越來越亂,無力感一直襲來,心裡總有種找不到出口的感覺。」Peggy說道。
在先生的分享下,Peggy了解到「極簡」和「斷捨離」的概念,也從網路上發現整理師這個行業,於是便預約了整理服務。沒想到,當家中恢復整齊、明亮的樣子,竟然讓她的心理壓力跟著大大減少,也讓她對收納產生了興趣,開始學習各種小技巧,並運用在生活當中。
隨著孩子進入小學,Peggy的重擔稍稍減輕,加上身旁的朋友一直鼓勵她重回職場,讓她心生二度就業的想法。但她擔心一般職務無法容許她經常請假,幾經思考後,她認為整理師是一份相當適合她的兼職工作,同時,也因為有居服員在課後協助照顧兩個孩子,讓她能抽出身來參與培訓課程和取得認證,拿到轉職的門票。
雖然Peggy的從業時間並不算長,但因為透過知名平台接案,案源頗為穩定,每個月工作5~8天,平均可賺進2萬元左右,對家庭不無小補,也能透過工作展現能力,找回自信。「以前我其實是個工作狂,接案後我除了持續進修,也主動爭取當助教,未來還想學習日系收納,提升自己的專業。」Peggy分享道。
學習專業技能之餘 更需洞察人心
在台灣想成為整理師,有條件限制嗎?雖然說課程訓練和資格認證並不是必須的,但Sally和Peggy都強烈建議初學者一定要上課,尤其是能夠親手操作的實體課程。
Sally表示,培訓課程除了會傳授整理、收納的邏輯和技巧,也會指導學員如何洞察客戶的心理需求,並且針對不同類型的客戶給予不同建議。
她舉例道,慣用右腦的人是用圖像、符號來處理訊息,如果把東西放在看不到的地方,會容易找不到,因此適合使用層架、半透明整理箱、掛勾等來收納物品;而慣用左腦的人是用語言、文字來思考,因此適合使用文字標籤來分類標示物品。
Peggy則表示,除了專業技能以外,當整理師的第一要件就是不怕跟人接觸,如果天生愛聊天、有親和力,會更為加分。其次則非常需要臨場反應和表達能力,因為客戶的性格、人生故事有百百種,又容易遇到意料之外的狀況,整理師要有辦法快速做出判斷,並且和客戶妥善溝通,才能讓任務順利進行。
例如Peggy曾服務過一位60多歲的獨居太太,她保存了許多孩子年幼時的物品,例如髮飾、彩色筆、美勞作品、直排輪……等,但並不是集中收藏,而是隨意放置在家中各個角落。起初老太太對於要將這些物品斷捨離感到十分為難,於是Peggy先協助她整理後陽台和廚房,讓她看到空間煥然一新的樣貌,再引導老太太對孩子的物品進行篩選,最後終於成功說服她處理掉大部分物件,只留下少量可愛的小衣服作為紀念。
Sally也補充道,遇到客戶有抗拒反應時,盡量用柔軟的方式去溝通,但也不能都順著對方,因為一旦用了錯誤的方式分類和收納,房子就會容易復亂。較好的做法是提供A、B、C方案,並清楚說明每個方案的優點和需要配合的地方,讓客戶自己選擇。萬一客戶還是堅持己見,就要「把醜話講在前頭」,告知對方可能的後果,才能避免爭議。
接案靠體力也靠人脈 廣結善緣有助職涯發展
針對有意轉職的中年族群,Peggy提醒道,工作時必須長時間站或蹲,有時甚至還要協助搬運重物,因此擁有良好的體能是很重要的。另外,因為整理收納需要透過實作來累積經驗,剛開始接案的新手一定會遭遇挫折,建議加入相關的團體或社群,多向前輩討教。和老手一起出班時,也能多觀察對方的工作技巧,就能更快進入狀況。
Sally則建議,接案區域可以廣一些,不要只侷限在自己居住的縣市,如此一來案源便能更為充足,也能藉機擴展自己的人脈和客群。她也鼓勵大家經營自媒體,提高自己的能見度,同時還能透過社群分享作品集和客戶回饋,展現自己的實力。
轉職整理師常見的6個QA
Q1:整理工作的服務流程是什麼?需要打掃嗎?
接到客戶委託時,首先要評估與報價,小範圍可採照片評估,大範圍則適合現場評估。開始整理前,要了解客戶的生活習慣、物品使用動線等,並與客戶溝通整理和收納的方式。接下來則是將物品下架、進行篩選,將物品重新分類後進行收納。
服務內容包含收納品建議或收納品代購,但不包含打掃!垃圾清運雖不在服務範圍內,但可視情況協助將垃圾搬運至一樓或垃圾處理室;多數整理師會代客戶預約清運車輛,但清運費用須由客戶自行負擔。
Q2:客群以哪些為主?會常遇到囤積症患者嗎?
各種背景的客戶都遇得到,但以醫師、老師、工程師等工作忙碌的「師字輩」比例最高。有囤積習慣的人也不少,但大部分只是惜物,或對物品有情感依附,並不是真的生病了。少部分人真的有囤積症,或是其他類型的心理疾病,這時除了需要整理師協助,還需要其他專業的介入,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Q3:平時不擅長整理收納,或是性格內向,也能從事這份工作嗎?
不擅長整理的人,只要本身不排斥這份工作,接受培訓後多半還是學得會。至於內向或不擅長聊天的人,未必不能當整理師,因為有些客戶防衛心較重,反而不喜歡有太多接觸,甚至要求只能有一位整理師到府,這類情況就只需要進行必要的溝通,不太需要聊天。
Q4:整理師的收入如何?收費標準是什麼?
整理師的收費分為時薪制和專案制,以時薪制來說,會因為個人資歷而有高低之分,資淺者的時薪通常是500元起,資深者為800~900元左右,知名的整理師則上看1,000~1,200元。專案制則是依照需要的人力、時間和複雜程度,綜合給出一個報價,例如半日6,000元、一日10,000元。
若是透過平台接案,費用需讓平台抽成,比例約在5%~30%不等。近年也有不少搬家公司會和整理師合作代客打包服務,時薪約在350元左右。若承接高端客戶(如豪宅個案),有機會拿到超越一般行情的報酬。
Q5:如何開拓案源和達到穩定收入?
初入行者建議多在不同平台接案,或是多請親友介紹客戶,累積自己的戰績和口碑。同時最好能經營自媒體,建立自己的品牌與定位,就有機會透過網路獲取更多客源。
Q6:想從事整理師工作,有哪些學習管道?
主要學習管道包含書籍、YouTube影片、線上課程、實體課程等,國內知名的整理師團隊,如勻漾生活(收納達人廖心筠創立)、居家整聊室、Re Life等,也提供了很多學習資源,建議可多多參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7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理財工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