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理財風氣盛行,許多家長希望孩子從小建立正確金錢觀,透過生活對話與陪伴實作,教孩子存錢、記帳,甚至學習投資與風險概念。本期〈專題報導〉邀訪2位財商老爸:資深分析師陳威良、財經KOL吳宜勲,分享他們如何把理財教育融入日常,讓孩子從小學會聰明用錢,打造未來經濟自主力。
陳威良 小檔案 大女兒12歲|小兒子8歲
政治大學財政系畢業,現為永誠國際投顧總監、各大財經節目訪談來賓,曾任國泰證券研究部協理、寶來投信研究副總監,著有《飆股新手的實戰筆記:簡單4步驟,小資也能季賺30%》等書。
陳威良新書上市,訂購看更多:https://cmy.tw/00AOoM
吳宜勲 小檔案 大女兒8歲|小女兒6歲
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為機構工程師,並經營FB粉絲專頁「打造屬於自己的ETF」,著有《存股族的槓桿翻倍術:自組ETF × 低風險策略,普通上班族也能年賺20%》等書。
吳宜勲新書上市,訂購看更多:https://cmy.tw/00Bbm7
Q1:你如何教孩子認識金錢?
陳威良:我認為金錢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讓孩子在實際情境中學會怎麼管理金錢,比方說,我會帶孩子一起去賣場購物,讓他們親身體會如何使用金錢。
除此之外,我還會帶他們去逛「小老闆市集」,這個市集是把家裡不再使用的衣服、玩具或圖書拿出來賣,由孩子擔任小老闆,來學習如何賣東西、怎麼計算收益。雖然我的孩子們沒有親自賣東西,但每次當我們一起逛街,他們會和我討論這些買賣的過程,這樣的對話讓他們開始理解賺錢不僅是獲得金錢,還需要付出時間和努力。
在市集上,我會讓孩子們自己運用零用金,並自行選擇想要買的東西,這樣的活動讓他們逐漸了解金錢的流動,並體會到物質資源的珍貴,更學會如何有節制地花費,也逐漸懂得金錢的來之不易。
除了這些實際的學習,我也會用遊戲來幫助孩子們理解金錢的概念,我們會一起玩大富翁,不僅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明白金錢是有限的,還能讓他們體會金錢如何增值,並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一些基本的理財觀念。
吳宜勲:目前我還沒有給孩子零用錢,但我會讓大女兒在安親班下課後,自己拿著100元去超商買東西,我希望她能體會自己有了金錢,就能選擇自己想買的東西,每次她回家後,我們會一起聊聊她買的東西,並慢慢教她如何做預算,理解每一筆錢的意義。
舉例來說,100元能夠買麵包、牛奶,也能買一個玩具。我會讓她思考,前者是生活必需品,因為下課後肚子餓了可以買點心,這是她當下的需求,後者是休閒娛樂,而且家裡可能已經有類似的玩具。所以我會和她討論,如何在「需要」和「想要」之間做出選擇,並且教她思考每筆花費的必要性,來逐步培養她的理財觀念。
此外,我太太會教大女兒看超商的優惠組合價格,有一次,她買了一個麵包和一瓶優酪乳花了77元,後來我太太教她查看49、59、69元的組合,讓她了解省錢的方式,並解釋貼有「友善時光」貼紙的意思,這類即期品價格變便宜,且能減少浪費,透過這些消費細節,我們希望她學會做出聰明選擇。
Q2:孩子曾提過哪些讓你難以解釋的金錢問題?
吳宜勲:因為我工作經常比較晚回家,有一次大女兒問我太太說:「你說爸爸加班賺錢很辛苦,但我怎麼都沒有看到爸爸的錢,錢都去哪裡了?」我聽了之後和太太會心一笑,原來孩子認為錢就是實體的鈔票和硬幣。
後來我解釋說,錢其實可以存在銀行裡,透過信用卡和手機也能使用,需要現金時可以用提款卡提領。不過,孩子聽完仍有點懵懂,畢竟對她來說錢的運作還是很複雜,等她們長大一些,我打算帶她們去銀行辦理開戶,讓她們親眼看到錢是如何存放的,幫助她們更好理解。
另外,當我把孩子們的紅包錢投入自組ETF的投資組合,告訴她們這些錢會「自己去賺錢」,我想向她們灌輸儲蓄後能產生利息的概念,但目前她們很難了解錢如何自己賺錢。雖然如此,孩子至少明白存錢是好事,例如存下的錢可以讓我們一家人去旅遊住飯店,這樣的理解對她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陳威良:女兒在五年級從安親班回家後問我:「什麼是股票?為什麼它會賺錢?」原來是老師在課堂上提到台積電,她知道我的工作和研究股票相關,所以很好奇地詢問我。
其實當下我有點愣住了,雖然我可以向觀眾和讀者朋友解釋市場趨勢和個股的公司財務狀況,但要和孩子說明這些觀念,還真的難倒我了。
我告訴她,股票就像是班上的同學,每位同學都有不同的努力和表現,而公司業績就像他們的考試分數,這個分數也代表股價。我跟她解釋,越努力、業績越好的公司,分數(股價)自然就會更高,這樣的公司就是我們應該選擇投資的對象,而我的工作,就是要判斷哪些公司是優秀的學生。
不過這些內容對女兒來說還是太艱澀了,日後我需要慢慢地解釋這些投資理財的知識,我也為她和弟弟開設證券帳戶,等他們長大後,再說明這些資產的價值和運作方式。
Q3:你覺得讀書和學理財哪個重要?
吳宜勲:在孩子成長初期,我認為念書比學習理財更重要。如果可以,我希望孩子們至少能讀到研究所,因為現在大學學歷已成為基本門檻,研究所的學習能幫助她們培養更深入的邏輯、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當孩子具備這些透過讀書培養的能力後,才適合開始學理財,對我來說,應該等到孩子有收入時再開始,無論是大學打工或是出社會有穩定收入後,才有餘裕深入學習理財。
雖然如此,我也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教她們一些理財的基礎概念,像是透過卡牌遊戲「小魚爭10」來認識風險的概念,讓她們能從小慢慢了解金錢的原則。我覺得念書是一個更基本且長期的投資,因為它能幫助孩子培養面對未來各種挑戰的能力,理財的學習則是在基本能力穩固後,有收入時再逐漸展開的課題。
陳威良:我也認同在學生時期,讀書比學習理財更重要,原因很簡單,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國高中階段的課業壓力非常大,學生沒有太多閒暇時間學習其他的東西,我也認為學生應該專注學業,畢竟這是他們當下最重要的責任。
當然這並不代表理財不重要,只是在黃金學習階段時,應該先把學業完成,我認為金錢概念的啟蒙應該從小學開始,這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數學基本的加減乘除,對數字有一定的理解,而語文教育也有助於他們理解金錢概念。
至於投資理財的深入學習,我希望在孩子讀高中或大學時,若有機會,會鼓勵他們參加金融相關的社團,例如證券研究社,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學習,這不僅會激發他們的興趣,還能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以我的經驗來看,投資理財需要興趣和熱情,如果孩子是因為缺錢而被迫學習會非常辛苦,但如果是因為想改善生活品質,就會有動力自主學習,才能長期持續且有實際效果。
Q4:希望孩子什麼時候財務獨立?
陳威良:我希望孩子們能在完成學業並開始工作後達到財務獨立,那時的他們應該都能擁有自己的收入來負擔基本生活開銷,不再需要依賴爸爸媽媽。
此外,我也為孩子們規劃了一個更長遠的目標,希望能為他們打下穩固的財務基礎,讓他們未來即使面對更艱難的社會環境,也能有一個堅實的起點。
目前,我正在為2個孩子進行長期投資,像是買進市值型ETF,如元大台灣ESG永續(00850)、元大S&P500(00646);也有一些主題型ETF、高股息ETF,如國泰費城半導體(00830)、統一FANG+(00757)和群益台灣精選高息(00919),希望藉此累積一筆資產,讓他們在20歲成年時能擁有一個無後顧之憂的財務基礎。
吳宜勲:我跟威良老師一樣,也認為學生時期的重心應該放在學業上,當孩子們完成學業並開始工作時,我希望她們能夠先達到財務獨立,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能負擔個人的生活開銷,並學習管理收支。
以我的經驗來分享,大約是工作3年後可達成財務獨立,孩子們在這段時間開始學習理財,並持續探索個人未來的方向和目標。
儘管達到財務獨立,孩子們在一些大筆支出上,可能還是會需要爸媽的幫助。對於財務自由,我希望她們能透過個人的工作努力和理財習慣來累積財富,這是一個長期目標,但必須在她們達到財務獨立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因此,我更注重的是協助孩子們培養賺錢和管理金錢的能力,並學會獨立生活,這些才是未來能夠自主面對生活挑戰的基礎。
吳宜勲: 玩「小魚爭10」輕鬆學理財
我很推薦爸媽帶孩子一起玩卡牌遊戲「小魚爭10」,這款遊戲讓孩子們在輕鬆的卡牌對戰中,學會如何根據手上的數字做出聰明的決策。
簡單來說,遊戲的目標是把數字組合成總和為10,如果加總數字接近10或等於10時,就要停止抽牌,不然總數可能會超過10,就代表輸牌了。這不只能讓孩子練習基本的數學運算,還能教他們理解風險和報酬,且能提升邏輯思維,並可及早學習金錢運作的基本概念。
陳威良:打造理財腦從3本書開始
1.《我的第一個小豬撲滿:跟著波波奇奇建立金錢觀的第一步》
這本書幫助孩子從儲蓄開始理解金錢的價值,還能搭配孝順的概念,讓孩子在有趣的故事中學會理財和感恩。
2.《小雞逛超市》
透過小雞媽媽帶5隻小雞到超市採購,讓孩子學會如何在超市中做出消費決策,且明白預算的重要性,讓理財不再是難懂的概念。
3.《更少得更多》
這本書教導孩子知足並尋找內心的富有,並讓孩子明白,有時候減少物質欲望,能讓生活更加充實,獲得理財和生活智慧。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8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