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撕掉月光族標籤、擺脫低薪、存下存款,就能遠離金錢焦慮嗎?其實不然。人生各階段都有不同的難題與壓力。唯有建立具體行動,才能在壓力中重拾秩序,與金錢焦慮和平共處。
兩年多前我離開月薪3萬3千元的工作,當時的金錢焦慮是源自於收入太低,背負債務的同時又得顧及生活各種開銷,每個月可運用的金錢少之又少,我當時最害怕無預警地收到帳單,因為我根本沒多餘的錢可支付,長久與金錢「對峙」下,生活過得緊繃又疲憊。
金錢焦慮感最嚴重是30歲時,房東收回住了20年的房子、家人住院開刀,自身財務又不穩定的時期,那段期間讓我深深感受到「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
從自我管理到列下預算 做4件事逐步找回掌控感
對金錢的焦慮讓我懷疑人生,有次上班時扛不住心中壓力跑到廁所大哭一場。但大哭完之後呢?只能重新振作,告訴自己現在應該做些什麼事,並一一執行。當我開始做以下4件事,腦中就不會去想那些我無法控制的事。
1.自我管理。我開始反思過往,是否沒有運用下班時間斜槓、經營副業,所以遇到生活危機時,沒有第二收入來支應開銷,於是我學習有興趣的社群經營,深入研究商業模式以及行銷邏輯,每天下班花3到4個小時經營,大量閱讀相關書籍,觀察他人的成功路徑。
以前人常說要有第二專長,但對於現代人來說,培養第二收入會比較重要,專長不一定能當飯吃。因此如果你跟我一樣缺錢,最好找一個有經濟前景的斜槓來做。
2.收入分配。薪資有限的狀態下,更要妥善分配收入。開始記下每天的支出,了解錢到底都消失去哪,當時計算下來,一個月雖然只剩4,000元生活費,但我並不覺得很拮据,因為我經歷過那次經濟危機,我知道「有捨才有得」,過往恣意的花錢行為導致現在的焦慮。
收入分配的方法有很多,比如「333」、「532」、「六罐子理財法」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開始分配收入後會更理解人生方向,哪些事經濟上能負荷,哪些事又必須再加把勁努力。
3.立定儲蓄目標。要實現理想,不能只是光說不練。清楚地設下達成時間與數字,才有辦法了解現階段的自己能從哪裡開始做起。是靠節流達成目標?還是往開源方向前進?於是我設定兩年內存到10萬元為第1桶金,並認真執行開源節流這件事。
別在嘗試改變初期就過於逼迫自己,目標必須循序漸進,從小金額開始累積成就感,不要急躁不然很容易半途而廢。
4.列下預算。花費沒有節制很容易變成月光族,列下預算是控管金錢流向,也是在掌控自我行為,凡事過猶不及,因此在自己能負擔的金額內消費,對於想重新梳理人生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預算可以滾動式調整,超支、沒花完都很正常,沒人能精準預測支出會花到多少錢,因此列下預算後,花費不在預期內,也不必過於沮喪,只要持續優化就好。
金錢焦慮不會消失 你得學習與它共處
做完這4件事人生真的有好轉嗎?還真的轉變非常大,除了存到了理想的1桶金10萬元,內心也不再關注不重要的瑣事,找回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並將時間花在上面,重拾平靜。
為什麼我會說「金錢焦慮不會消失」呢?我曾以為撕掉了月光族標籤、擺脫低薪、存下理想存款,也能一併遠離金錢焦慮,但我錯了。
人生每個階段遇到的問題皆不相同,想法也會隨著時間改變,當我意識到存款在人生的重要性後,許多以前不曾留意的潛藏生活危機也一一浮現,例如:中年後的職涯轉換成本、家人的老後照顧開銷、自身退休金準備等,這些被認為是「很久以後的事」一瞬間可能就跑到眼前了。
我們購物後常笑著說:「錢錢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我覺得金錢焦慮也是,只是你可能不太喜歡它,因為它會不斷轉換型態,當你以為解決了,卻總會以另個形式出現。
現在我學習與金錢焦慮共處,我並不排斥它,因為它讓我更具有風險評估、自我突破的能力,這是推進我持續前進的動力。我不想再經歷一次沒錢而躲在公司大哭,這絕不會是我想要的人生劇本,所以我感謝金錢焦慮帶給我的思維、行為轉變,管理好財務數字,才能重新找回人生掌控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6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理財工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