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市場波動與地緣風險,投資人該怎麼守住資產?本文聚焦黃金、美元與美債3大避險資產,剖析各自優劣與適用時機,助你安心守住財富。
今(2025)年市場的動盪程度,遠超多數投資人原本的想像。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課徵32%對等關稅,台股清明連假後開盤即暴跌2,065點,跌幅高達9.7%,創下史上最大單日跌點及跌幅紀錄。儘管跌幅隨後逐漸收復,市場仍籠罩在高度不確定之中—川普關稅談判懸而未決,市場憂心政策恐推升通膨,進一步壓抑聯準會的降息時程;中東衝突持續不斷,牽動著油價波動。
在資產價值可能劇烈波動甚至縮水的壓力下,越來越多投資人意識到,僅靠股票資產難以抵禦劇變市況,於是轉而尋求與股市低相關的避險資產,有人加碼美元,有人選擇擁抱黃金。然而這些做法真能發揮避險效果嗎?本篇將拆解3大常見避險資產,幫助投資人在混亂市況中做出更正確、更精準的選擇。
股市波動劇烈受不了?3常見避險資產一次看
1.黃金與其他貴金屬
黃金及白銀等貴金屬因具備天然稀缺性,且不需依賴國家信用背書,而長期保有內在價值。歷史上,黃金與股市大多呈負向關係,尤其在通膨飆升、貨幣失信的情況下,通常仍能維持購買力,因此被視為「終極避險資產」。
不過也要留意,黃金的平均波動度約在15%~20%,標普500指數則約為14%~17%,顯示黃金的價格波動並不亞於股票。此外,持有實體黃金無法帶來利息收益。
2.美元與其他避險貨幣
避險貨幣是指在經濟或政治動盪時,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甚至升值的貨幣,主要用於對抗本國貨幣貶值及資金外逃風險。一般只要發行國本身的政治與經濟體質穩健,避險貨幣就能發揮保值效果。
最具代表性的避險貨幣包括美元、日圓與瑞士法郎。美元身為全球央行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同時又是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法定貨幣,擁有極高流動性;日圓因長期處於低利率,常被國際資金用於避險或套利操作;瑞士法郎則受惠於政治中立及國內經濟穩定,被視為市場動盪時的資金避風港。
3.美債及其他公債
由於股債相關性通常偏低,甚至在某些時期呈現負相關,當股市劇烈下跌時,公債價格往往逆勢上漲,同時還能穩定提供債息,有助於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公債的避險效果,主要取決於發行國的政府信用評級及政治經濟穩定性。
而美國公債與德國公債因流動性高、違約風險低,被視為全球主要的避險工具。美國公債受惠於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及其龐大市場規模,被認為是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之一;德國公債則代表歐洲最高信用標準,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主權債,風險也相對穩健。
避險資產怎麼選?先問自己3個問題
了解完這3種避險資產後,許多人心中不禁浮現疑問:「是不是每種都要買一點才安全?」、「既然黃金最有保障,那是不是買黃金就好?」其實,避險資產必須根據風險來源與個人財務狀況精準配置才能發揮作用。建議在挑選避險資產前,先問自己以下3個問題。
問題1:目前是面臨個別風險還是市場風險?
當投資組合過度集中於單一產業或個別公司,此時主要面臨「個別風險」,亦即只要其中某檔資產表現不佳,就可能顯著拖累整體報酬。為降低這類風險,應採取「分散投資」策略,像是配置涵蓋多檔大型權值股的大盤型ETF,如元大台灣50(0050)、Vanguard標普500指數ETF(VOO)等,可有效分散單一標的對整體投資組合的影響。
然而,即使投資組合已充分分散,仍難以規避「市場風險」。這類風險來自經濟、政治等系統性因素,往往波及整體市場,幾乎所有資產皆難倖免。為降低其衝擊,應進一步進行「資產配置」,納入與股市低相關的避險資產,例如黃金、避險貨幣與公債,以有效穩定整體波動度。
問題2:你想避的是哪一種市場風險?
⑴經濟衰退風險:其影響為景氣下行、企業獲利減速,股市表現不佳。中短天期公債可提供穩定收益與資本保護,分散股市風險。
⑵地緣政治風險:此種風險具高度不可預測性,可能引發資本急速撤離、金融市場劇烈震盪。黃金因不依賴國家信用,能發揮保值作用;瑞士法郎、日圓等貨幣,因政治風險低、流動性高而成為資金避風港。
⑶通膨風險:其影響為物價上漲、侵蝕資產實質價值。黃金在惡性通膨或貨幣信任危機下,仍能維持實質購買力。
⑷利率風險:當利率上升將壓抑債券價格。短天期公債因存續期短、敏感度低,有助降低資產波動程度。
⑸匯率風險:若擔心貨幣貶值侵蝕購買力,可配置美元、日圓或瑞士法郎等避險貨幣,對沖匯率波動、守住購買力。
問題3:你的風險承受能力與資金需求為何?
若為退休族群,以穩定收息及資本保全為目標,宜多配置保本且低波動的中短天期債券,或保留現金存款;若為風險承受度較高的年輕人,可適度納入黃金,分批布局、分散風險,以提升抗跌能力,穩健應對市場波動。
政經局勢瞬息萬變 解避險資產3疑惑
面對2025年政經情勢的高度不確定,本文將逐一解析近期常見問題,協助投資人在變局中守住資產。
疑惑1:避險該選長債還是短債?
長天期美債因存續期間長,對利率敏感度較高,當市場對通膨或升息的預期增加時,其價格往往大幅修正,跌幅有時甚至比股票還大,會讓避險效果大打折扣。
相較之下,短天期美債對利率敏感度低,能在基準利率和通膨預期大幅波動時發揮穩定的避險功能;而中天期美債則介於兩者之間,能兼顧潛在收益與波動控制,適合納入長期資產配置。
疑惑2:美元貶值、美債狂跌,美元霸權不再?
川普關稅政策反覆無常,動搖市場對美元資產的信心。自年初以來,美元指數下跌逾10%;4月對等關稅出爐,全球股市劇烈震盪,美債殖利率雖上升卻未能吸引資金流入,出現「股債匯三殺」的反常現象。市場一度盛傳外資大舉拋售美債,美元霸權岌岌可危,美債無風險資產地位遭質疑。
然而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4月外資僅小幅減持360億美元,5月則反手增持324億,美債總持量回升至9.045兆美元,逼近歷史高點,顯示「拋售美債潮」實為過度解讀。
儘管美元面臨去美元化、財政赤字等挑戰,目前尚無其他資產能取代其作為儲備貨幣與結算體系的核心地位,高流動性與避險功能難以撼動。投資人若擔心美元長期購買力下滑,可同步配置黃金、日圓等資產,分散匯率風險。
疑惑3:黃金價格狂飆,現在上車來得及嗎?
根據歐洲央行(ECB)今年6月的報告,截至2024年底,黃金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已達20%,正式超越歐元的16%,僅次於美元的46%。受關稅不確定性、通膨壓力持續、對美元信任下降及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等因素影響,黃金價格大幅飆升,吸引大量短期資金不計成本地湧入,引發散戶疑慮:「現在上車還來得及嗎?」
若是短線投機者,當前金價波動劇烈,正是進場搏取價差的時機;但若是長期配置,需留意黃金不會提供利息收入。自1990年以來,黃金年化報酬率約6.52%,同期標普500指數(含股息)年化報酬率則達8.49%,顯示黃金長期表現仍難以勝過指數型投資。
此外,黃金的保值效果通常要以10年以上的時間軸才能顯現,期間可能翻倍也可能腰斬。因此,建議黃金至多只作為資產組合中5%~10%的配置,才是更穩健的做法。
比特幣究竟是風險資產還是避險資產?
從過去幾年表現來看,比特幣更接近高波動的風險資產。雖然比特幣具備抗通膨、去中心化特性,可在法幣貶值或政經動盪中發揮保值作用,但數據顯示,比特幣與股市(特別是科技股)高度同步,今年5月底相關係數更是一度來到0.7,規避股市風險的功能明顯不足。
過去在Covid-19、俄烏戰爭、以伊戰爭等重大事件爆發當下,比特幣會與股市同步重挫,且跌幅大於股市,隨後迅速反彈飆至新高,顯示資金仍將其視為如股票般的高風險標的。相較之下,傳統避險工具如黃金、債券的表現更具抗跌韌性。
儘管比特幣長期具備「數位黃金」潛力,但在市場短期震盪時,仍容易受市場情緒與資金流向所影響,投資人應謹慎看待其定位。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8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