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突發狀況從不預告登場,沒備好緊急備用金,就可能瞬間陷入經濟斷崖。與其被殘酷的現實追著跑,不如趁早規劃開源與備援機制,才能為未來的人生撐起安全網。
人生中最怕聽到的事,應該是家人需要住院治療吧!前陣子我媽媽身體不適需要住院觀察,因事發突然,讓我體會到工作與時間是否能自由安排真的好重要,不用受限於公司的體制,自行分配每一項任務,這樣才有辦法挪出時間照顧家人。
住院照顧的那1週,我也評估了現階段的存款有多少,是否有能力承擔每一個可能衍生的風險?好險,我在4年前開始開源節流替未來做準備,而遇到突發狀況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緊急備用金!
我們時常在儲蓄過程感受到日子過得拮据,所以時不時就想犒賞自己,殊不知這樣持續地對自己好,財務的缺口也就越大,只要一點突發意外就立刻破產,甚至得到處跟親朋好友借錢。所以平時養成儲存緊急備用金的習慣非常重要。
日常開銷外多存一筆錢 遇突發狀況可隨時取用
至於該準備多少?一般來說,領固定薪資的上班族,至少要存下月開銷的3到6個月;而身為自由工作者,我會將原本月開銷乘以 1.5 到 2 倍,並準備1年以上的份額,因為收入不穩定,得再多準備一點資金。
再來是緊急備用金的存放位置。因為不清楚何時會需要這筆錢,所以要隨時隨地都能提領出來,放在高利活儲帳戶是不錯的選擇,至少每個月也會生出一些利息。
但我不建議存放於股票或 ETF,雖說這樣可能會讓資產獲得成長,但誰都無法預料股市下跌的日子,假設賣掉股票當天價格很低,你又急需用錢,是不是就得忍痛賣掉?結果反而會造成資產虧損。而且,這還牽涉到你對於投資的風險承受能力。
有些人只要一點波動就難以入睡,或是身邊沒有錢就沒有安全感,這樣的人就千萬不要把緊急備用金放在股市。
緊急備用金不是用來享樂的錢,只能用在緊急事件或突發狀況,且挪用多少錢,拿到收入後要優先補回去。比如你需要維修汽機車,或是需要醫療費等,這些日常意外都能使用這筆資金。不要挖東牆補西牆,這個月哪邊花比較多錢,就拿備用金去補,這樣也是存不下錢的主因,必須要嚴格把關這筆錢。
媽媽住院1週有健保補助,只繳交3千多元,加上有保險,之後可以再申請保險理賠,但隨著我提高生活的危機意識後發現,這只是1週的費用,如果再往上疊加天數,經濟和人力照顧的問題會逐漸浮現。
想讓人生從容自在 現在就該為自己開源
經濟層面除了緊急備用金,本身的工作是否能讓你請假照顧?如果無法,收入是不是就此中斷,請他人照顧也得花不少錢。很多人說「一人垮,全家垮」,就是這個原因。當我們無法配合公司上班,公司基本上再找人就好,但我們的未來呢?誰會顧慮自己?只有未雨綢繆幫未來的自己,才是正確選擇。
該怎麼幫自己?最建議的事情是,現在就開始培養一個能用一台電腦,或一支手機就能賺錢的事業,現代非常多開源是網路就能夠進行的事,一定要好好把握!
這至少能緩衝焦慮,不再用時間換金錢,不至於分身乏術追著錢跑,既然我們的體力和時間有限,就要試著提升時間價值,自我投資和學習有前景產業所需技能,都有助於累積資產,最重要的還有分散職涯風險!
我也曾覺得安逸工作,領著3萬多元薪水還過得去,穩穩待著並沒有不好。為什麼我要離開舒適圈,去踏進一個新領域或是學習一項新技能?通常人都不願意離開已熟悉的生活模式。
但隨著年紀增長,不只有自己需要顧慮,父母、子女的相關費用也很可觀,等到帳單一張張來的時候,才會明顯感受到有沒有第二收入的差異,這是可以分攤壓力的一種方式,雖然創造第二收入過程會很辛苦,不過若想過得從容自在,開源絕對是必須從現在開始做的事。
人人都想安穩度過每一天,但現實總是殘酷,我們能應對的方式,就是好好將財務、債務狀況理好,並且重新檢視自身保單項目,這是基礎功,唯有扎實做好,才能更有底氣地面對人生每個挑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7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