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靠槓桿翻身?別只顧放大報酬,卻忽略風險加乘。財經KOL吳宜勲和勳仔提醒,小資族除了運用工具,更應掌握現金流、做好資產配置和紀律操作,才能讓槓桿變助力而非壓力。
吳宜勲 小檔案
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為機構工程師,並經營FB粉絲專頁「打造屬於自己的ETF」,著有《存股族的槓桿翻倍術:自組ETF × 低風險策略,普通上班族也能年賺20%》等書。
點擊連結購買,閱讀更多內容:https://cmy.tw/00ACvZ
多數人聽到槓桿會直覺想到「高風險」、「投機」,經營FB粉專「打造屬於自己的ETF」的財經部落客吳宜勲(筆名老吳)對此表示,合理地使用槓桿其實是安全的,只要利用借貸利率低於投資報酬率的差距,就能穩穩地吃下利差。
吳宜勲舉例說道,假如信貸利率是3%,而長期投資大盤ETF平均有7%~8%的報酬率,兩者之間就有4%~5%的利差,隨著時間經過,複利效應會讓兩者的差距逐步擴大,成為財富增長的重要推手。以下他分享3個自己使用過的槓桿工具。
操作信貸 先確保還款現金流
不少人認為信貸利率高,但吳宜勲認為,對收入穩定的上班族來說,信貸反而是最簡單的槓桿工具。
「以前沒升息時,個人信貸利率有機會談到2%多,對於在上市公司上班的員工來說,銀行會把你視為優質客戶。」吳宜勲說道,薪資穩定的人如果也在百大企業任職,更有機會拿到不錯的貸款條件。
不過他也強調,還款來源必須來自本業,而不是投資,原因在於信貸是本利攤還,如果把股息拿去繳利息,就等於削弱複利效果,對他而言,借來的錢就是放大本金,且用於長期投入股市,而每月的還款,必須全靠薪水支付,才不會陷入「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
房貸增貸 靠房子釋出大筆資金
談到房貸,吳宜勲曾使用過轉貸和增貸,由於房貸對上班族來說是一筆相對大額的資金,如果房子有增值,就能透過這2種方式獲得額外的資金,並可投入股市。
「例如一間1,000萬元的房子,原本貸8成是800萬,當房價漲到1,200萬元時,再貸8成就是960萬,就能多借出160萬元。」吳宜勲說明增貸和轉貸的操作邏輯。
不過他也提醒,借貸前須評估個人的還款能力。另外,增貸雖有機會使用寬限期,但寬限期過後仍須靠本業現金流來還款,絕對不能依賴股票獲利或股息來償還。
質押嚴守紀律 絕不「押好押滿」
相較於信貸和房貸,股票質押彈性更大,也較適合小資族。吳宜勲分享,他不會為了質押而特別去買某檔股票,而是以個人原本的持股為主,尤其是大型股或ETF,質押利率的條件也較好。
吳宜勲強調,進行股票質押時須遵守紀律。他舉例,如果質押100萬元的股票最多可借60萬元,但他不會借滿,只會借30萬~40萬元,讓基本維持率處在相對高的水位,避免市場下跌時被迫追繳。「千萬不要押滿,更不要借了再買、買了再押,這樣反覆循環會把槓桿比例拉得太高,一旦遇到崩盤,後果很嚴重。」
若是想嘗試槓桿的新手,吳宜勲強調必須已有穩定的獲利方式,否則槓桿只會增加虧損機率,「最簡單的測試方式,就是先從1.1倍或1.2倍開始。」他建議,如果有100萬元的本金,可先借10萬元投入股市,並觀察自己在市場震盪時的心理反應,若能承受再慢慢加碼。
吳宜勲表示,每個人對借錢的觀感不同,像是信用卡0利率分期付款也是種槓桿,但部分人不願使用,也可能較不適合其他利率更高的槓桿工具。「投資要能長久,做自己心理能接受的事才走得遠。」從吳宜勲的的經驗可以看出,槓桿並非全然危險,只要搭配紀律和確保有穩健的現金流,就能成為加速財富累積的工具之一。
吳宜勲|安全槓桿4原則
1. 固定倍數範圍:根據個人風險承受度,常態維持在2~2.5倍槓桿,不會大幅偏離。
2. 以「總市值÷本金」計算倍數:例如市值200萬÷本金100萬=2倍。
3. 優先使用利率較低的工具:例如使用信貸和房貸後,槓桿倍數已達2倍,就不再使用第3種工具。
4. 留意現金流壓力:不論哪種槓桿,都須確保本業收入可支應還款,以降低市場波動帶來的衝擊。
善用槓桿投資全市場指數
勳仔 小檔案
7年級IC設計工程師,多年經營部落格「勳仔的理財小角落」分享心得,著有《工程師勳仔40歲前退休計畫:指數節稅多元收益投資法 低風險避開0050正2盲點》。
點擊連結購買,閱讀更多內容:https://cmy.tw/00Ap1o
「如果我能一週不盯盤,還能睡得著,那就代表槓桿倍數是合理的。」財經部落格「勳仔的理財小角落」板主勳仔斬釘截鐵地說出對槓桿的看法。
他表示新手只要遵守槓桿不超過2倍的原則,就能把風險控制在合理範圍。他個人習慣將一半資金放在現金或固定收益資產,另一半才用槓桿放大,如此不僅能參與市場,心態上也能更安穩。
避免個股風險 全市場指數較安全
許多年輕人熱衷追逐具題材、成長性的權值股,甚至透過融資、融券放大部位,期待一夕翻倍。但勳仔提醒,市場恐慌時,個股可能面臨嚴重的流動性風險。
他以今(2025)年4月初川普宣布加徵關稅為例,大盤只跌停1天,但鴻海(2317)卻連續3天跌停,即使事先設好停損也賣不出去,投資人只能被「關廁所」。
「長期指數化投資能分散風險,避免因單一個股重挫而影響財務目標。」勳仔說,一旦找到經過市場驗證、具有正向期望值的標的或交易系統,可以考慮適度使用槓桿,發揮放大獲利的效果。
槓桿型ETF對新手更安全 長期持有就能放大獲利
槓桿工具百百種,勳仔最常用期貨和槓桿型ETF。他分析,期貨的優勢在於彈性大、成本相對低,不必和券商借錢,只要控制好保證金水位即可;但缺點是合約會到期,若忘記轉倉,合約將直接結算,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他建議投資人可以在手機設定提醒通知,養成定期轉倉的習慣。
相較之下,槓桿型ETF操作較簡單,更適合新手。舉例來說,元大台灣正2(00631L)追蹤台灣50單日正向2倍報酬指數,投信公司會自動處理轉倉,投資人只須像買股票一樣下單即可。
不過勳仔提醒,槓桿型ETF有2個隱藏成本,第1是「盤整耗損」,震盪市況下,因漲跌互抵,績效會被磨損;第2是「每日再平衡」,基金為維持2倍曝險,每日必須調整部位,交易成本自然比原型ETF高。
市場上有部分人認為槓桿型ETF只能短線操作,但勳仔認為,只要能定期定額並長期持有,槓桿型ETF也能成為長期投資的工具之一。
「不要因為短期波動就急著贖回,只要相信指數長期向上,並做好風險管理就能堅持下去。」他說,對新手而言,這比直接從期貨、選擇權開始更簡單安全。
紀律分配資金 留住本錢又顧安全
在資金配置上,勳仔相當自律。他習慣將資金分成2部分,一半做長期投資,一半用於槓桿操作。表面看起來是1:1,但因槓桿放大後,實際曝險常達到2.5:1甚至3:1。
「重點是要隨時再平衡,必須保留一個本,讓自己永遠有資金能繼續留在市場。」勳仔強調,每當槓桿部位獲利,他會立即把部分獲利移回長期投資,避免因波動而失去累積的成果。
不少投資人沒做好風險控管,過度開槓桿,結果曝險比例過高,反而讓投資成為壓力。勳仔提醒,一定要保有固定收益資產,例如債券ETF,不僅能提供現金流,還能在市場下跌時發揮緩衝效果。
「有現金流才能在低檔加碼,不會被洗出場,錯過谷底反彈。」這是他多年實戰的最大體悟。
「槓桿也要像資產配置一樣,隨年齡調整。」勳仔表示,年輕人距離退休尚久,能承受較高的槓桿倍數,但隨著年齡增長、接近退休,就必須逐步降低槓桿,最終在退休時讓槓桿歸零。
最後他總結說:「槓桿只是放大器,別把它妖魔化。找到正向期望值的標的,搭配紀律操作和資金控管,它能幫助你更快實現財務自由。」
勳仔|合理槓桿3心法
1. 新手以2倍為上限:留一半資金在現金和固定收益,另一半用槓桿參與市場。
2. 老手控制在3倍內:槓桿倍數應在不用盯盤、能安心睡覺的範圍。
3. 停損要先設好:單一部位虧損不得超過總資產的10%。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10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理財工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