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潮水般湧過來的資訊,你有信心從中找到對你有意義的少數嗎?
面對每年從頂尖大學畢業,飽經訓練而且願意花極多時間研究公司的研究員,我們散戶的優勢到底何在?
雖然有股票投資行業每年吸引不少聰明人爭相進入,但偏偏智商160不代表會擊敗智商140,而且擁有四十年經驗的老手也會被剛進這個行業的新人打敗。
投資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問對問題!
本書作者Ken Fisher《在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中》提出為何最博學的財務博士,以及通過六,七,六五系列或CFA或CIMA的證照考試對你的投資水準完全沒有關系:因為投資並非一門技藝,並非只透過不斷的磨練就能提高水平,原因如下:
市場極大部份時間是有效率的
因為互聯網的出現導致信息以一個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消化、吸收,
而被消化的信息又以極快的速度反映在股價上,所以我們要不就把握市場少部份無效率的時間(因人們不理性或其他原因導致大量賣壓),又或者把握別人不知道的信息。
這本書要說的就是:如何通過問自己三個問題,盡量掌握別人不知道的東西而獲利。
問題一:假如我/大家相信的是錯的?
這個概念與《快思慢想》和《投資最重要的事》中的第二層思考或慢腦袋有相似性,我們獲利的來源就是合法地掌握未被市場消化的消息,又或者事實根本與大眾的期望相反而行。
藉著問這條問題,我們不但能發現原本沒有留意的盲點,例如以往投資人很喜歡用的估值指標:本益比,他們都認為在股票低本益比時買入就等於以便宜價格買進股票,但當我們稍為研究後卻發現本益比的使用局限非常高,甚至因為盈餘很容易操弄的原因導致本益比根本未能正確反映公司的價值/價格比。
當得知本益比與普通人所認知的根本不同時,我們便等同發現了新的獲利機會:當投資人因本益比高而拋棄股票時可能是我們進場的好機會。
問題二:如何測量別人認為深不可測的事?
這個標題看上去矛盾到不得了,明明深不可測又怎麼測量?
而這個問題其實是想大家透過以下兩個技巧破除一般的迷信,從而掌握別人不知道的東西:
- 1. 思考正常人認為是常理的事情,並找出什麼時候它會是錯的?
我們要記住,要獨立思考而非在普通的媒體上找答案,因為媒體上出現的東西都會被快速消化而變為新的常識,而常識並不能使我們靠其致富。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從正常人認為是常理,不會再去思考的東西上找到我們的優勢,並測試其真實性。
- 2. 反過來看
當我們面對不能處理或者不能測量的東西,反過來看通常會給我們全新的觀點。
例如我們之前說的本益比,當大家單看本益比不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時,我們把它反過來看,以盈餘/價格 就得出像殖利率一樣的公式,而這個數字我們稱為盈餘殖利率,意思大概是如果未來盈餘不變,我們每年可以從這筆投資中得到的報酬。
問題三:我的腦袋有機會騙我嗎?
這條問題其實跟巴菲特的搭檔 Charlie Munger 和著名投資人Seth Klarman 所認為的一樣:
投資應當在經濟學與心理學交界的某一點
– Seth Klarman
投資並非只關於經濟循環以及行業周期,投資人心理亦佔有很大的比重,但我們要留意投資人心理並非因為要預測人們在想什麼,而是要避免心理謬誤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 Charlie Munger 的 Poor Charlie’s Almanack,將來我們亦會針對這本書的內容出一篇新的文章。
我們在這為大家簡介一些常見於投資人身上的投資心理謬誤:
- 確定偏誤
投資人當持有一個意見時,偏向將往後的所有資訊都解讀為有利於自己觀點及立場,所以很容易出現明明同一篇文章但對不同人意思卻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所以這個時候,真實的吸收兩方面的意見非常重要,甚至問自己本書的第一個問題:假如我是錯的怎麼辦?
- 損失偏誤
這個偏誤大概意思是投資人得到一元的開心遠不能彌補失去一元的痛苦,於是衍生出投資人面對損失風險傾向增加風險,而面對獲利時則傾向減低風險。
這個偏誤明確解釋為何大部份投資人很容易追高殺低,在股價下跌時不願賣出證劵甚至不斷加碼,而面對股價高漲時卻迅速獲利了結,不能享受後段升幅。
- 後見之明偏誤
後見之明偏誤常見於當投資獲利後,投資人誤以為某些投資成功的因素可以被預見,實際上這些只是投資人的錯覺。
我認為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衝擊是要去不斷質疑自己所相信的東西,因為平常並沒有人會去這樣做,這樣既花時間亦很辛苦,但我知道投資的世界就是需要不斷尋找真相,掌握別人不知道以及未反映在價格上的東西。
所以我請大家在踏上投資之路前要有心理準備,這條是非常艱苦的路,不過前方等著我們的果實亦很豐盛。
本文載自不想工作到死,發掘被動收入吧!原文在此,有興趣參考更多資訊的朋友歡迎追蹤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