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除權息,最開心的就是終於能夠「領股利」了。對許多存股族來說,「領股利」是獲利最主要的方式,但在台灣,領股利的投資人都需要繳稅,也因此不免讓人懷疑,那這樣領股利到底有沒有划算?
在台灣,凡是領有股利的投資人,都須繳稅,因此每到報稅時,投資人便會開始思考:領股利究竟是否划算呢?當我們買進某公司的股票,該公司若將去年度所賺的盈餘回饋給我們,我們便會領到「股利」,而公司發放「股利」的過程,就是所謂的「除權息」,其中「除權」是「分配股票」,「除息」則是「分配現金」。
有些公司是「除權」加「除息」,有些公司是二擇一發放,且除權與除息日不一定是同一天。我們只要在「除權日」或「除息日」的前一天,買進該公司的股票並持有,即可參加除權息,即便於除權或除息當日賣掉股票,依舊擁有此資格。而公司通常會在除權或除息後的 1 個月內將股利分配給我們。
股利所得改採雙軌制
自去年起,股利所得改採「合併計稅」及「分開計稅」雙軌制,納稅人可選擇對自己較有利的計算公式申報。所謂「合併計稅」是將股利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並依據股利所得的 8.5% 計算可扣抵稅額,但最多只能扣抵 8 萬元;「分開計稅」則是不將股利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股利以單一稅率 28% 計算應納稅額。
- 合併計稅:應納稅額=〔(其他所得+股利所得)× 稅率〕-累進差額-(股利所得 × 8.5%)
- 分開計稅:應納稅額=(其他所得 × 稅率)-累進差額+(股利所得 × 28%)
參加除權息(領股利)是否划算?
至於投資人該如何評估參加除權息(領股利)是否划算呢?如果投資人的所得稅率為 5%,採用「合併計稅」可扣抵較多稅額,因此參加除權息利大於弊。至於稅率高於 5% 者,股利所得須補稅,因此我們常會看到股票大戶在除權息前賣股,即是稅負成本的考量。
配股、配息本質上只是將錢從公司的帳戶分配到股東的口袋,然而,就實務上而言,若一家公司可以長期且穩定地發放股利,代表該公司的營運狀況比其他公司來得好。因此,除非是大戶投資人,為了節稅,可以考慮賣出股票,或是手中的持股已達到合理價或昂貴價,否則我並不建議為了少繳一點稅而賣出手上的持股。畢竟為了節稅而任意變更當初設定的投資方式,改為從事短線交易,長期下來對荷包反而更傷,得不償失。
- 推薦閱讀:除權息是什麼?怎麼計算?
錢雜誌APP上線啦!快下載你的隨身理財寶典:https://emagazine.page.link/AtYg
本文由 Money 錢 154 期 授權轉載
(圖:shutterstock,非本人僅為示意;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