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配息基金的投資人,對於「本基金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這句話應該不陌生,但你知道「本金」真正的定義嗎?一檔長期以本金配息給投資人的基金,該不該繼續持有呢?
我們常在配息基金名稱後面看到這樣的警語:「本基金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本金」指的真的是投資人所投入的資金嗎?如果手上的配息基金長期分配本金給你,還要繼續持有該檔基金嗎?
在探討一檔配息基金值不值得長期持有之前,投資人要先釐清基金本金的定義。一般人看到「本金」2 字,可能會直接聯想到是從自己口袋拿出來投資的錢,但其實主管機關對於基金本金的定義,跟大家想的不一樣。
基金本金包含 3 個項目 配息來自其中兩項免擔憂
基金本金除了「投資本金」之外,還包含「已實現資本利得」與「前期未分配收益」。投資本金就如同前述,是投資人買進基金的成本(即原始申購金額);已實現資本利得則為基金經理人將投資標的買低賣高所獲得的價差;前期未分配收益是指上一次配息後,基金所剩餘的收益。
也就是說「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這句話,其中的「本金」不一定全都是投資人買進基金的成本,也可能是「已實現資本利得」或「前期未分配收益」,如果基金的配息來源是後 2 項,投資人可以不用擔心。
那麼什麼時候配息可能來自「投資本金」呢?這就牽扯到配息基金是用哪裡的錢來配發利息,以及它配發的順序。
基金的收益來源主要有3個,包含基金內各項標的(股票、債券等)的利息收入,以及資本利得與匯差(計價幣別不同所產生)。每當要配息時,基金公司會優先從利息收入裡面計算出當期的可分配淨利益(扣除成本等開支)來配發,當這部分不夠時,才會從匯差、資本利得、前期未分配收益來提取,若以上加總後仍然不足,才會考慮用「投資本金」來配息。
所以,投資人若看到基金名稱後面備註「本基金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時,不用太過擔心,因為真正會配到個人投資本金的機率不高。不過,一檔基金若長期以本金配息給投資人,且淨值也呈現長期向下的態勢,可能真的會演變成只賺配息,卻賠了本金。
配息基金會用本金來配發利息,主要是當期的可分配淨利益不足,也就是賺不多或甚至是虧損,而這也可能跟整體大環境有關。至於該怎麼查詢配息是不是來自本金,由於金管會規定,投信公司應備有近 12 個月內的相關資料供投資人查閱,因此可以直接在各家基金的官網中查詢基金的「配息組成表」。
是否配到本金不重要 總報酬率才是重點
一檔長期以本金配息給投資人的基金,到底該不該繼續持有?《Money 錢》雜誌顧問、有理財教母之稱的林奇芬表示,一切都要看「總報酬率」。她解釋,「以本金配息的基金不見得不好,畢竟投資人可每月固定領息,有穩定的現金流,但是總報酬率(含息)必須要是正數。」
總報酬率=【資產現值(淨值)+累積配息—投入本金】÷投入本金。只要基金目前淨值加買進之後的累積配息大於投入本金,總報酬率就會是正數。通常每月對帳單中該檔基金會提供總報酬(含息)與總報酬(不含息)兩個數字,投資人應該重視的是總報酬(含息)是不是正數,若為正,就不必擔心。
導致基金淨值下跌最主要的因素為市場和利率變動,前者是指基金投資標的若遇市場震盪,淨值多半會受到影響,後者是指利率大幅升高或下降時帶來的損失,尤以債券型基金最明顯。當然,基金經理人操盤功力好壞,也是一檔基金能否維持穩定報酬的關鍵要素。
投資人愛買配息基金,就是看中它能創造穩定現金流的特性,對此,林奇芬提醒:「世上沒有任何一種理財商品能夠創造固定高收益,市場波動在所難免,重點在於投資標的績效的穩定度。」她建議投資前務必要做足功課,了解產品特性、獲利機會與風險,亦可參考基金經理人過去的操盤績效,才能挑出適合長期投資的好基金。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每天不到10 元,增進財經知識 !(可下載「錢雜誌App」隨身帶著看)
訂閱紙本《Money錢》雜誌12期,優惠現省 880元
訂閱電子《Money錢》24期加碼送6期,狂省2,5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