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熱潮正從軟體演算法延伸到硬體基建,川普推出的「AI行動計畫」不只加速美國資料中心與電網升級,更帶動全球供應鏈新一輪洗牌,台灣相關企業可望成為最大贏家。
過去幾年,市場焦點圍繞在 ChatGPT、生成式 AI 與雲端服務,但川普今(2025)年 7 月拋出的 700 億美元「AI行動計畫」卻將一部分戰場拉回硬體與能源。他要大興土木,蓋資料中心、擴電廠、升級電網。換句話說,AI競賽從此不只比軟體,還要比誰的基礎建設更強。
儘管該行動計畫以美國國內建設為主,但 AI 基礎建設背後龐大的硬體需求,勢必波及全球供應鏈。台灣的科技企業,特別是伺服器代工、散熱技術、被動元件及智慧電網設備等相關領域公司,將從這一政策中受益。
本文將從產業演化、能源需求與供應鏈機會3大面向切入,解析川普政策為台灣科技股帶來的投資潛力。
AI產業快速演化 美國要拚算力、拚能源
AI 一開始的競爭,比的是誰的模型大、誰的演算法快。但演算法再快,也需要龐大的運算力與電力支撐。這也是為什麼川普政府要鬆綁監管、加速建設,甚至放寬部分 AI 晶片出口限制,就是要確保美國在「AI算力+能源」兩條戰線都能贏。
換句話說,AI產業已經走到一個「軟硬整合」的時代。軟體公司再強,沒有硬體伺服器與能源基建做後盾,一樣跑不起來。因此,誰能提供更高效的伺服器、更穩定的散熱與能源支持,誰就能在這場賽局中占得先機。這也讓 AI 伺服器成為最直接、最明顯的需求焦點。
從軟體走到硬體 伺服器與散熱需求爆炸
AI伺服器與傳統伺服器的差異,幾年前大家已經熟知。到了2025年,更值得關注的是液冷方案的迅速擴散。根據市調機構預測,液冷市場正以每年20%~30% 的速度成長,帶動伺服器架構持續升級。
同時,客戶更要求整機系統整合能力,不僅比拚硬體效能,更重視「運算+散熱+能源管理」的一體化方案。這些趨勢正推動台廠從代工到散熱、零組件全面成長,並帶動以下3大族群:
● 伺服器代工:緯穎(6669)、廣達(2382)是輝達(Nvidia)、Meta的核心夥伴,隨著AI資料中心加速擴建,訂單能見度一路拉長。緯穎今年上半年營收年增逾160%,EPS(每股盈餘)翻倍,成為市場
焦點。
● 散熱解決方案:奇鋐(3017)、雙鴻(3324)切入液冷散熱。AI伺服器熱密度高,傳統風扇不敷使用,水冷板需求大爆發。奇鋐7月營收年增逾9成,法人預期水冷產品將占營收2成。
● 零組件:國巨(2327)受惠於 AI 伺服器 MLCC (積層陶瓷電容)用量暴增,平均一台 AI 伺服器的 MLCC 用量是傳統的 8 倍,高階電容與電阻需求強勁。
AI耗電衝擊 電網升級成角力關鍵
伺服器訂單大爆發,帶動代工、散熱與零組件廠商的榮景。但這股浪潮也帶來另一個副作用—驚人的耗電量。
AI伺服器的另一個衝擊是「吃電」。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預測,全球資料中心耗電量將從 2024 年的 415TWh,跳升到 2030 年的 945TWh,幾乎翻1倍。尤其是專用 AI 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將超越鋼鐵、化工等傳統高耗能產業。更驚人的是,新建AI數據中心的單座用電量,將是傳統中心的20倍。
換句話說,沒有電,就沒有AI。這也是川普提出要升級美國電網、興建跨州高壓輸電走廊、擴建核電與燃氣電廠,並推動智慧電網的原因。能源不再只是背景,而是 AI 能不能跑起來的「核心瓶頸」。
因此,電網與重電設備升級成為必然趨勢。對台廠來說,除了伺服器、散熱、零組件外,電網與能源設備同樣是大舞台。像是華城(1519)、中興電(1513),都具備跨國電網建設的經驗,有潛力進一步擴展至美國或其他出口市場。
綜合以上,AI 從演算法到伺服器、再到電網升級,已形成完整的硬體需求鏈。台廠不論是代工、散熱、零組件,甚至重電設備,都有機會在這波結構性成長中分食大餅。本刊看好緯穎、奇鋐、國巨、華城等4家公司將優先受惠,以下便逐一分析各公司發展前景。
▌緯穎 穩坐AI伺服器龍頭
生成式AI與雲端數據中心的快速演進,讓高效能伺服器需求持續攀升。緯穎長期深耕超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市場,主要客戶涵蓋Meta、微軟(Microsoft)與亞馬遜(Amazon)旗下的AWS,在這波AI基礎建設浪潮中占據關鍵位置。
受惠於輝達GB200 NVL72等新一代AI系統的導入,緯穎不僅在技術上保持領先,並透過液冷解決方案展現節能與高效的實力,在今年COMPUTEX展會亮相時更吸引眾多國際買家關注。
財報數據顯示,緯穎今年7月營收達台幣845.29億元,年增率高達171.6%;1至7月累計營收4,759.28億元,年增167%,營運動能強勁。外資法人對其後市普遍樂觀,高盛預估其第3季營收可望達2,220億元,年增127%,並調高目標價至4,608元;日系外資則預期下半年NVL72 GB200出貨量將達1,000台,給予4,000元目標價。
緯穎獲利能力亦創新高,今年第2季EPS達65.2元,單季年增143%,上半年EPS累計117.93元,翻倍成長。此外,FactSet將2025年EPS中位數預估值自166.03元上修至167.94元,最高預測達193.34元。
在資本支出方面,緯穎積極擴展全球產能,美國德州新廠預計於今年底投產,並追加對美子公司5億美元資本挹注,以強化供應鏈韌性,並降低地緣政治風險。這項策略不僅呼應美國市場對在地製造的政策期待,也有助於公司承接更多AI伺服器大單。
展望下半年,AI伺服器需求持續放量,加上新一代產品推動,緯穎營收與獲利成長可望延續。然而,投資人仍須留意通用伺服器需求走弱、投產進度及全球供應鏈波動等變數。整體而言,在AI浪潮加持、法人預期上修與全球布局同步推進下,緯穎有望在今年持續扮演AI基礎建設的領頭羊角色。
▌奇鋐 受惠水冷板需求爆發
在伺服器與資料中心市場快速轉向高效能、液冷架構的浪潮下,奇鋐正迎來事業的黃金期。今年7月,公司單月營收達台幣118.11億元,月增11.36%、年增92.65%,不僅再創歷史新高,也帶動1~7月累計營收突破647.39億元,年增幅高達70.71%。
奇鋐今年第1季 EPS達8.28元,季增37%、年增103%,累計近4季EPS達25.40元,這波強勁成長,正是水冷散熱需求全面起飛的直接反應。
奇鋐的成長引擎來自水冷板的顯著放量。市場估算,水冷板單價約為3D VC氣冷散熱方案 的1.7倍,帶動產品結構升級與毛利率提升。隨著產品線擴展至GB200、GB300平台及多個 CSP專案,奇鋐不僅供應水冷板,還涵蓋風扇、泵浦及機構件,整體解決方案能力成形。
法人分析指出,奇鋐今年水冷產品營收占比可望達2成,加上越南新產能到位,未來幾季營收與獲利動能將延續。
展望2025下半年,AI伺服器的水冷散熱需求仍在快速增長,加上新平台與專案陸續量產,奇鋐的營運可望持續衝高。不過,高估值意味著市場對成長的容錯空間有限,若競爭加劇或需求成長趨緩,股價波動可能加大。
整體而言,在AI與資料中心升級的長期趨勢下,奇鋐憑藉技術優勢與產品升級,已站上成長曲線的高點,未來表現值得持續關注。
▌國巨 受益於MLCC用量暴增
國巨作為全球MLCC第3大、鉭質電容第1大,加上晶片電阻與感測器布局完整,具備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的能力。
今年國巨高階產品營收比重已超過65%,預期未來AI相關營收占比將由目前的5%左右提升至雙位數。該公司近年透過收購日本芝浦電子強化感測器與熱阻應用,並整合旗下基美公司(Kemet)的技術,切入工業與高效能運算市場,全面布局高利基產品應用。
今年第2季,雖受匯損與一次性支出影響,國巨仍交出327.71億元營收、EPS 9.74元的成績單,展望第3季,亦可望小幅成長。今年7月營收雖月減3.7%,但年增仍達5%,以美元計算年增率更達6.7%,顯示AI與高階應用需求支撐力道強勁。
國巨在MLCC、鉭電容與晶片電阻領域的市占率與產品深度,使其成為AI與GPU系統不可或缺的零組件供應商。AI與高效能運算市場需求穩定,工業與其他高利基應用也在擴張中,為該公司提供長期成長動能。
雖然短期需留意匯損與併購成本對獲利的影響,但隨著AI相關營收比重逐步提升,國巨有望在AI生態鏈中鞏固核心地位,並持續受惠於高階應用市場的擴張。
▌華城 電網升級的關鍵夥伴
在智慧電網方面,華城的業務布局也將受益於美國電網升級計畫。該公司在高壓變壓器及電力設備領域的領先地位,將使其在未來的美國電網與AI基礎設施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
華城亦是台灣重電設備廠中,唯一將變壓器穩定出口至美國的企業,並已切入美國電網升級與基礎建設專案。該公司是首批取得美國「星際之門」(Stargate)AI資料中心計畫變壓器訂單的台廠,金額高達20億元,預計今年起小量出貨,明年起貢獻業績將更顯著。
華城今年上半年營收達104.94億元,年增36.6%;第2季營收60.73億元,季增37.4%,創歷史新高。外銷比重預期由2024年的45%左右,提升至今年的50%以上,其中對美出口占比接近4成。
高壓與超高壓變壓器輸美供應緊張,訂單由華城承接,帶動單價與毛利上揚;在美國推動再生能源與AI資料中心下,首季毛利率達4成以上,EPS表現亮眼。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華城已在新合約納入「售價含關稅變動吸收條款」,確保成本變動時可議價或轉嫁;舊合約則與客戶協商分擔成本,整體影響可控。
華城不僅穩坐台灣重電產業龍頭,更在美國電網升級與AI基礎設施中扮演關鍵角色。外銷占比提升、高毛利訂單增多,加上風險管理到位,讓其成長前景明確。但投資人也須關注美國關稅政策變化、產能擴充進度與全球能源政策對需求的影響。
AI大趨勢雖確立 仍不宜盲目追價
不過也要提醒大家,美國AI行動計畫還處於題材炒作的初期,美國國會目前還未通過預算,錢什麼時候到位、訂單什麼時候落實,都還要再觀察。再加上去年以來AI相關個股漲幅驚人,多數已提前反應高成長,短線位階並不低,投資人要小心輪動,別盲目追價。
但長線來看,川普這波政策讓AI趨勢更加確立。未來幾年,不論是伺服器、散熱還是電網,全球需求都只會往上走,台灣供應鏈自然會有機會。接下來,能不能挑對真正受惠的公司,就會是投資人能不能吃到這波紅利的關鍵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9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理財工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