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ETF
,
ETF
,
基金
,
經理人
主動式ETF自2025年第2季上市以來表現不俗,透過經理人靈活操作展現亮眼績效。然而台股尚處多頭行情,未經歷空頭檢驗的主動式ETF,後續表現仍有待觀察。
今(2025)年第2季,主動式ETF開始粉墨登場,特點是由「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基金名稱會標注「主動式」,證券編碼第6碼為A,例如主動群益台灣強棒(00982A)。
為什麼要推出主動式ETF?回顧2023年,AI議題開始引爆,相關概念股如廣達(2382)、緯創(3231)、英業達(2356)、技嘉(2376)……紛紛出現翻倍行情。
由於台灣的好公司就那麼幾間,加上被動式ETF越發越多,指數邏輯又大同小異,結果ETF持股的重複性過高,「同漲同跌」的情況日益普遍,股市變得不甚健全,因此主管機關開始解封「主動式ETF」,讓投資人有不同的選擇。
具備5大特點 投資前先做足功課
主動式ETF的特點如下:
1.降低重複性:由經理人主動選股,可以避開成分股重疊性過高的困擾。
2.機動性高:一般被動式ETF通常半年或1年才更換成分股,無法對最新的局勢做出立即的修正,主動式ETF的優勢在於靈活性,一旦發生重大事件,可以根據最新市場狀況,立即調整持股來趨吉避凶。
3.避免「爛股」拖累績效:2021年台化(1326)股價最高為95.5元,後來股價一路溜滑梯,但是因為市值夠大仍停留在元大台灣50(0050)的一籃子股票中,直到2025年股價跌破30元才被剃除,但這段期間就影響到0050的績效表現。2025年9月0050剃除台泥(1101),也是相同的劇本。如果是主動式ETF,經理人可以在第一時間剔除爛股,馬上停損就不會有後續的損失。
4.經理費較高:被動式ETF因為是追蹤指數,經理人不選股所以經理費較低;主動式ETF必須要有團隊來研究,所以經理費較高。但如果主動式的報酬率高過被動式,不需要糾結於一點點的經理費差距。
5.波動可能較大:主動式ETF經理人在追求超額報酬的同時,也可能出現較大的虧損,必須避開波動過大的ETF。
績效受操盤者影響 團隊與經理人是觀察重點
主動式ETF從2025年5月上市以來,各檔標的皆有不錯的報酬率(見下表)。它由專業團隊主動選股,目標在於追求超越大盤的超額報酬。「打敗0050」是主動式ETF的基本要求,畢竟投資人付出更高的經理費用,必須從報酬率中取得回報。
然而主動式ETF也才問世幾個月,目前的好績效可以維持下去嗎?有人說主動式ETF很好命,上市時剛好碰到多頭行情,萬一將來空頭來襲,說不定表現就變差,還是先觀察一下比較好。
這種說法其實有點似是而非,如果是一家剛上市的公司,營運不一定穩健,確實要多花點時間觀察,但是ETF是持有一籃子的股票,這些公司也都經歷過股災的洗禮,並非初生之犢!而且操盤的經理人,也都不是剛入股市的小白,投信公司一定會挑經驗豐富,經歷過大小股災的經理人來接手。
主動式ETF的績效,主要還是受到操盤人的影響,「投信團隊」跟「明星經理人」是兩大觀察重點。如果一家投信過去推出的基金表現都很不錯,表示有優秀的研究團隊可以信賴;另外就是看ETF經理人過去的表現是否穩定且戰功彪炳。
當然,最後還是要用數據來說話,如果一檔主動式ETF的報酬率,可以持續穩定地勝過0050,就是理想的標的。今年是主動式ETF元年,就讓我們持續追蹤下去。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10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理財工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