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每個人對老後都有不同的想像藍圖:希望天天遊山玩水、不用再擔心柴米油鹽,最好兒孫能陪在身旁……   自己親手設計的老後若能實現,對退休族就是最幸福的事。   本期專訪了住在安養中心的3對夫妻,6個人的年齡加起來超過400歲,他們選擇了幸福又優雅的共老生活,在養老機構裡,過著自己親手設計的精彩老後生活……   當我們住在一起 3對夫妻的退休同樂會 冬至才剛過不久,3個從小結識的好姊妹張緒芬、張緒芳、饒怡怡,一旁有先生陪著,正聚在一起討論農曆春節怎麼過。   「怡怡啊,妳兒子從美國回來陪你們夫妻倆過年,我也要見見他。」「他除夕前2天的班機回來,打算住在這裡的懇親房,不過我們接著會去基隆、台中,初二也許遇得到喔。」「懇親房妳訂了沒?要快點打電話跟服務員預約喔!」這樣你一言我一語,這3對住在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的夫妻格外親近,感情融洽得像一家人。   安養中心就是一般人認知的養老機構,「哎呀!為什麼要住養老院呢?你們夫妻看起來很健康,走路也很穩啊!」就連萍水相逢的計程車司機都曾經這麼問過張緒芬。「養老院不是只給不健康的人住,也不是得讓人照顧才要住進來耶,你不想讓人照顧,才更應該早點進來住,這裡空氣好、環境好,服務人員都親切, 每天有各式各樣的課程,不會寂寞無聊。」張緒芬總是這麼解答旁人的疑惑。 張緒芬所言不假,若居住環境好,心情常保愉悅,時常運動,與朋友多有互動,身體自然會健康。比起整天無所事事守著房子,苦等兒女下班、期待孫子放學,住安養機構的確會較有意思,從張緒芬的一番話聽來,住安養機構也是一種養生之道。   從高雄搬到陽明山養老 女兒謹慎 怕傷了父母的根   在住進至善安養護中心之前,張緒芬和先生李同義在高雄住了50幾年,老家是5樓公寓,沒有電梯,進出爬樓梯就當是做運動,可是隨著年紀增長,上下樓梯漸漸變得吃力,這讓他們遠在美國的兒子和在台北打拼的女兒很憂心。   「當初要接爸媽上來台北時, 我考慮了很多。」女兒李雪雯表示,一來擔心台北氣候潮溼,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會有影響,二來生活環境有所轉變,老年人其實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草率地把老年人的『根』拔起來,是很容易生病的。」   孝順的李雪雯諮詢過很多專家和醫生,起先沒打算接父母上台北,而是嘗試在老家附近租屋,先解決爬樓梯的問題,「後來會住進陽明山上這家安養中心,是因為我爸媽曾經去那裡拜訪過老朋友,很中意那裡的環境和設備,最後我考量他們的個性可以融入機構的團體生活,加上我能就近照顧,台北的醫療資源也豐富, 基於這些原因才接他們上來。」李雪雯說。   一轉眼, 張緒芬和李同義已經入住2年,「這地方是我理想的家,現在偶爾回高雄看老朋友,換了床還會睡不著。」張緒芬笑說,2年前剛搬進來的第一個晚上,她就跟先生李同義說:「哎啊,我們今天住進了陽明山的別墅耶!」那一晚夫妻倆很快就入睡。   有一天,張緒芬的妹妹張緒芳來安養中心拜訪姊姊,一看也很欣羨姊姊的退休生活,靈機一動,心想:「我年紀也符合入住資格啊!為什麼不來住?」於是她立刻登記入住,但偏偏先生焦鴻勛不想跟著住進機構裡養老。「他不來沒關係,我自己來!反正姊姊和姊夫都在這。」張緒芳豪邁地說。   老公不來 老婆自己住 邀老同學夫妻續情誼   「我姊姊和姊夫是走到哪都手牽手, 你陪我,我陪你,我跟我先生則是放羊吃草,各管各的。」張緒芳透露夫妻「各管各的」的理由,「我常跟先生講,夫妻誰先走一步很難說,所以兩個人必須是獨立的個體,要能各管各的,也要能一起做事。」即使沒有先生陪同,張緒芳照樣開心地決定自己的退休生活就是要在安養中心過,平常就住在陽明山上,偶爾開車回南京東路的家,看一看先生焦鴻勛。   而張緒芳一住進安養中心,就趕緊打電話通知同學饒怡怡。饒怡怡和先生一直在找安養中心,只是兒女們都反對他們入住養老機構。坐在一旁的饒怡怡接著說:「緒芳是完全沒有準備動作,我們夫妻倆可是準備了好久,6年前就想住進來了。我們在彰化住了超過30年,從我先生從教職工作退休後,為了找滿意的安養中心,我們幾乎是從中部一路找到北部。」   住進機構養老的計畫遲遲無法實現,卻因同學張緒芳的入住而有了轉機,饒怡怡 跟女兒說:「那個張阿姨活蹦亂跳的,她都去住了,妳怎麼還反對?」這才過了女兒、女婿那一關,至於兒子那一關,也在兒子親自從美國回台灣勘察過環境後,終於點頭答應。   男人退休就不用再工作 女人反倒因此沒法退休   姊妹、好友、夫妻,就這樣陸續住在一起,原先不打算跟進的焦鴻勛,幾個月前也正式入住成為「新兵」,焦鴻勛笑說:「我太太辛苦了一輩子,住在這裡,她可 以解放家庭主婦最大的難題,就是不用再進廚房了,但是對我來說,要進安養中心是人生另一個階段,原本想投機一下,她來住,我偶爾來看看就好。」   話一說完,張緒芳立刻接話:「哎啊,我老實說吧!我來這裡住,他起先很高興,終於沒人管他了,想吃什麼,要煮、要買都行,但是幾個月下來,他就熬不住了,終於知道買菜、煮飯、清理廚房有多麻煩,只好也搬進來。」   張緒芳大方承認,住安養中心是為了逃避煮飯,沒想到,這居然也是另外2家太太的困擾,住進安養機構後,終於可以不用煮飯、洗碗,也不需要清理廚餘,樂得在餐廳裡想吃什麼就夾什麼。   「他們男人從職場退休後就不用再工作了,可是我們女人在家永遠有事情得做,直到搬到這裡住, 我們3個女人才真正擁有退休生活。」姊姊張緒芬這段話一針見血。   養老不靠兒女 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有別於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受訪的這3對夫妻都有著相同的想法:老了不靠兒女,也不給兒女添麻煩,規畫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兒女才能安心。 「養兒育女時, 從小就教他們要獨立,只要孩子有天分讀書,做父母就盡力栽培,最多只管到他們結婚成家,再來就是要為我們自己的養老做準備,不會有什麼財產留給他們, 但是我們也不會給他們帶來很多的負擔。」饒怡怡說。   饒怡怡的先生黃世胄也抱著同樣的觀念。年輕時努力工作,栽培一兒一女出國念書,女兒學成回到台灣發展,兒子則在國外落地生根,「你只有一個兒子,送他出國幹什麼?」朋友質疑他怎麼不把兒子留在身邊,他不以為意,鼓勵兒子出去闖,也高興兒子走出自己的路。   「他們這3個姊妹淘,相識接近70年,我跟其他兩位也認識50、60年。」黃世胄邊說邊指著焦鴻勛和李同義,「大家年紀這麼大了,還能聚在一起,住在一個屋簷下,吃飯在同張桌子上,這樣的人生,兄弟手足都做不到,我非常珍惜這個階段。」   眾人用力點頭認同,爭相附議,說這一刻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 更多特別企畫精彩內容請見《Money錢》2017年2月號第113期  

設計自己的老後 幸福又優雅

2017/01/24
退休 , 退休規劃 , 安養中心

每個人對老後都有不同的想像藍圖:希望天天遊山玩水、不用再擔心柴米油鹽,最好兒孫能陪在身旁……
 
自己親手設計的老後若能實現,對退休族就是最幸福的事。
 
本期專訪了住在安養中心的3對夫妻,6個人的年齡加起來超過400歲,他們選擇了幸福又優雅的共老生活,在養老機構裡,過著自己親手設計的精彩老後生活……

 

當我們住在一起
3對夫妻的退休同樂會

冬至才剛過不久,3個從小結識的好姊妹張緒芬、張緒芳、饒怡怡,一旁有先生陪著,正聚在一起討論農曆春節怎麼過。
 
「怡怡啊,妳兒子從美國回來陪你們夫妻倆過年,我也要見見他。」「他除夕前2天的班機回來,打算住在這裡的懇親房,不過我們接著會去基隆、台中,初二也許遇得到喔。」「懇親房妳訂了沒?要快點打電話跟服務員預約喔!」這樣你一言我一語,這3對住在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的夫妻格外親近,感情融洽得像一家人。
 
安養中心就是一般人認知的養老機構,「哎呀!為什麼要住養老院呢?你們夫妻看起來很健康,走路也很穩啊!」就連萍水相逢的計程車司機都曾經這麼問過張緒芬。「養老院不是只給不健康的人住,也不是得讓人照顧才要住進來耶,你不想讓人照顧,才更應該早點進來住,這裡空氣好、環境好,服務人員都親切,
每天有各式各樣的課程,不會寂寞無聊。」張緒芬總是這麼解答旁人的疑惑。
張緒芬所言不假,若居住環境好,心情常保愉悅,時常運動,與朋友多有互動,身體自然會健康。比起整天無所事事守著房子,苦等兒女下班、期待孫子放學,住安養機構的確會較有意思,從張緒芬的一番話聽來,住安養機構也是一種養生之道。
 

從高雄搬到陽明山養老
女兒謹慎 怕傷了父母的根

 
在住進至善安養護中心之前,張緒芬和先生李同義在高雄住了50幾年,老家是5樓公寓,沒有電梯,進出爬樓梯就當是做運動,可是隨著年紀增長,上下樓梯漸漸變得吃力,這讓他們遠在美國的兒子和在台北打拼的女兒很憂心。
 
「當初要接爸媽上來台北時, 我考慮了很多。」女兒李雪雯表示,一來擔心台北氣候潮溼,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會有影響,二來生活環境有所轉變,老年人其實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草率地把老年人的『根』拔起來,是很容易生病的。」
 
孝順的李雪雯諮詢過很多專家和醫生,起先沒打算接父母上台北,而是嘗試在老家附近租屋,先解決爬樓梯的問題,「後來會住進陽明山上這家安養中心,是因為我爸媽曾經去那裡拜訪過老朋友,很中意那裡的環境和設備,最後我考量他們的個性可以融入機構的團體生活,加上我能就近照顧,台北的醫療資源也豐富,
基於這些原因才接他們上來。」李雪雯說。
 
一轉眼, 張緒芬和李同義已經入住2年,「這地方是我理想的家,現在偶爾回高雄看老朋友,換了床還會睡不著。」張緒芬笑說,2年前剛搬進來的第一個晚上,她就跟先生李同義說:「哎啊,我們今天住進了陽明山的別墅耶!」那一晚夫妻倆很快就入睡。
 
有一天,張緒芬的妹妹張緒芳來安養中心拜訪姊姊,一看也很欣羨姊姊的退休生活,靈機一動,心想:「我年紀也符合入住資格啊!為什麼不來住?」於是她立刻登記入住,但偏偏先生焦鴻勛不想跟著住進機構裡養老。「他不來沒關係,我自己來!反正姊姊和姊夫都在這。」張緒芳豪邁地說。
 

老公不來 老婆自己住
邀老同學夫妻續情誼

 
「我姊姊和姊夫是走到哪都手牽手, 你陪我,我陪你,我跟我先生則是放羊吃草,各管各的。」張緒芳透露夫妻「各管各的」的理由,「我常跟先生講,夫妻誰先走一步很難說,所以兩個人必須是獨立的個體,要能各管各的,也要能一起做事。」即使沒有先生陪同,張緒芳照樣開心地決定自己的退休生活就是要在安養中心過,平常就住在陽明山上,偶爾開車回南京東路的家,看一看先生焦鴻勛。
 
而張緒芳一住進安養中心,就趕緊打電話通知同學饒怡怡。饒怡怡和先生一直在找安養中心,只是兒女們都反對他們入住養老機構。坐在一旁的饒怡怡接著說:「緒芳是完全沒有準備動作,我們夫妻倆可是準備了好久,6年前就想住進來了。我們在彰化住了超過30年,從我先生從教職工作退休後,為了找滿意的安養中心,我們幾乎是從中部一路找到北部。」
 
住進機構養老的計畫遲遲無法實現,卻因同學張緒芳的入住而有了轉機,饒怡怡
跟女兒說:「那個張阿姨活蹦亂跳的,她都去住了,妳怎麼還反對?」這才過了女兒、女婿那一關,至於兒子那一關,也在兒子親自從美國回台灣勘察過環境後,終於點頭答應。
 

男人退休就不用再工作
女人反倒因此沒法退休

 
姊妹、好友、夫妻,就這樣陸續住在一起,原先不打算跟進的焦鴻勛,幾個月前也正式入住成為「新兵」,焦鴻勛笑說:「我太太辛苦了一輩子,住在這裡,她可
以解放家庭主婦最大的難題,就是不用再進廚房了,但是對我來說,要進安養中心是人生另一個階段,原本想投機一下,她來住,我偶爾來看看就好。」
 
話一說完,張緒芳立刻接話:「哎啊,我老實說吧!我來這裡住,他起先很高興,終於沒人管他了,想吃什麼,要煮、要買都行,但是幾個月下來,他就熬不住了,終於知道買菜、煮飯、清理廚房有多麻煩,只好也搬進來。」
 
張緒芳大方承認,住安養中心是為了逃避煮飯,沒想到,這居然也是另外2家太太的困擾,住進安養機構後,終於可以不用煮飯、洗碗,也不需要清理廚餘,樂得在餐廳裡想吃什麼就夾什麼。
 
「他們男人從職場退休後就不用再工作了,可是我們女人在家永遠有事情得做,直到搬到這裡住, 我們3個女人才真正擁有退休生活。」姊姊張緒芬這段話一針見血。
 

養老不靠兒女
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有別於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受訪的這3對夫妻都有著相同的想法:老了不靠兒女,也不給兒女添麻煩,規畫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兒女才能安心。
「養兒育女時, 從小就教他們要獨立,只要孩子有天分讀書,做父母就盡力栽培,最多只管到他們結婚成家,再來就是要為我們自己的養老做準備,不會有什麼財產留給他們, 但是我們也不會給他們帶來很多的負擔。」饒怡怡說。
 
饒怡怡的先生黃世胄也抱著同樣的觀念。年輕時努力工作,栽培一兒一女出國念書,女兒學成回到台灣發展,兒子則在國外落地生根,「你只有一個兒子,送他出國幹什麼?」朋友質疑他怎麼不把兒子留在身邊,他不以為意,鼓勵兒子出去闖,也高興兒子走出自己的路。
 
「他們這3個姊妹淘,相識接近70年,我跟其他兩位也認識50、60年。」黃世胄邊說邊指著焦鴻勛和李同義,「大家年紀這麼大了,還能聚在一起,住在一個屋簷下,吃飯在同張桌子上,這樣的人生,兄弟手足都做不到,我非常珍惜這個階段。」
 
眾人用力點頭認同,爭相附議,說這一刻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

更多特別企畫精彩內容請見《Money錢》2017年2月號第113期


 

20241101-bn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