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
,
買房
,
房地產
,
財務規劃
房價持續上漲,「現在不買,以後更買不起」的壓力讓許多30世代感到「FOMO(錯失恐懼)」。面臨這種抉擇,究竟該提早買房,還是先租房、保留現金投資,讓資產繼續放大?
跟家人在外租了幾十年的房子,一直都是居無定所,我媽說我們小時候常搬家,原因有很多,不是租的房子裡鬧鬼,就是房東要將房子收回去,最後一個地方住最久,租了20年左右。
我在30歲時意識到理財的重要後,存了10萬元,剛好碰到房東要將房子收回去給兒子住,只好開始找尋新的住所,因緣際會下看到一間房子,原本房東只打算出租,後來選擇出售,想當然我沒有足夠的錢能支付頭期款,但姊姊們也想讓媽媽有個安定的家,於是大家合資買下那間房。
「買不買房」的話題熱度在台灣始終居高不下,也無形中成為現代人生活壓力的來源之一。你一定聽過「現在不買,以後更買不起」的論調,的確,以當時(2022年)購買的價格,對照最新(2025年)的實價登錄,每坪單價差距已達13萬元。若是30坪的房子,3年前與3年後的價差是390萬元,這真實反映了「以後更買不起」這句話。
雖然房價增長了不少,但我也不免思考:年輕人真的有必要這麼早買房嗎?會這樣想,主要是買房頭期款通常也需要200萬~300萬元,而存到這筆資金並不容易,很多人付頭期款是資金「梭哈」狀態,基本上沒有保留任何的緊急備用金,生活風險會提高許多;其次則是如果能將這筆錢用在投資,也會比從零開始累積資產來得快,等到資金較充裕了,再去購買能夠負擔的房子,剩餘的錢至少還能保障生活。
近期很多人購買預售屋,結果因為無法貸到理想成數,臨時湊不出這麼多錢支付,產生違約問題,反而需要支付違約金,賠了夫人又折兵。
買房長期還款壓力大 租屋可視能力彈性變動
買房容易給人一種「牙一咬撐過去,至少未來比較好過」的錯覺,但現實生活中的變數實在太多,可能會遇到收入中斷,或是臨時需要一大筆錢的時候;若將存了多年的資金全數投入,並不是明智的選擇,一定要保留足夠的備用金,才能維持生活的安全感。
決定買房前要先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若你的資產扣除完頭期款還有餘裕,以及每月房貸維持在月收入的3分之1,有需求就可以買房,否則不要冒險扛房貸。以1,000萬元的房子來計算,自備2成,貸款800萬元,還款30年,每月也需還3萬元左右(假設利率2%),如果30歲開始背這筆房貸,要到60歲才能還完,這期間工作基本上不能中斷,除非你有其他收入來源能支付。
當然你可能會想之後可以增貸出來做投資,房價也可能會漲;確實沒錯,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穩穩投資這件事,投資的心理素質要很夠,且多數人一生只有一間房,可能也不會想出售換別間了。
若選擇租房子有什麼好處?很多人說「租房是在幫房東繳房貸」,因此寧願自己扛房貸。以上面的房價計算得知,每月房貸大約要繳3萬元,但如果我在這幾年期間突然收入驟減,繳不出3萬元怎麼辦?
租房至少可以「降級」承租,原本租金3萬元,就改租2萬元的房子,不像房貸是固定在那,我可以挑選現階段收入能負擔的房子,不用把生活過得這麼辛苦,且不必一次交付這麼大筆資金到房產裡。
買房3年多,我很喜歡現在這間房子,但同時也思考,如果現在我僅有300萬元,可能會選擇投資,繼續放大資產,之後再考慮買房,讓買房不會成為我的巨大壓力。我覺得30幾歲是資產正在快速擴大的年紀,應該先讓金錢繼續滾動,而不是自行中斷這個能產生複利的好機會!
租房或買房沒標準答案 內心踏實最重要
租房好還是買房好,這件事其實非常糾結,也很看個人的心理需求,有些人寧願生活過得拮据也要買房,以前我打工認識的大哥就是這種人,但多年後聽說他真的存到了幾間房。而我所分享的則是以生活風險意識為出發點。
如果你跟我認識的那位大哥一樣,是非常執著於買房的人,那麼假設你現在擁有了頭期款,或許在買房後你的內心會更加穩定踏實,也更有努力賺錢的動力,錢越賺越多也說不定,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激勵的方式,只要自己內心愉快就好。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10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