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
,
聯準會
,
失業率
,
資產配置
美國啟動降息循環,市場一度樂觀解讀,但歷史經驗顯示,行情關鍵不在降息,而在失業率與經濟體質。面對不確定的環境,投資布局更需兼顧防禦與靈活調整。
隨著勞動力市場趨緩,聯準會(Fed)的降息之路也正式展開。然而,市場對降息的反應正越趨分裂,有人認為降息等於救市成功,股市必漲,也有人擔心這反而代表經濟已經撐不住了,是衰退來臨的前兆。
從歷史數據來看,降息本身從來不是市場表現的決定性因素,經濟是否陷入衰退才是,如果降息發生在經濟仍處於擴張期,那麼市場確實會迎來一波穩定甚至可觀的漲勢,但如果是伴隨衰退發生的降息,那麼股票市場往往仍會走弱,甚至在降息後持續下跌。
降息後行情走向 取決於經濟表現
當前的美國失業率已經來到4.3%,雖然表面上還不算高,但已明顯高於前兩年的谷底水準。這正是聯準會開始釋出可能轉向訊號的重要依據,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想降息,而是因為勞動市場的壓力開始浮現。
根據巴克萊(Barclays)統計,首次降息後的美股多能迎來顯著漲幅,例如標普500、道瓊與那斯達克在降息後1年,平均漲幅分別達9.3%、9.3%、13%,展現資產價格對於資金寬鬆的敏感反應,但若降息伴隨衰退,股市走勢則截然不同,往往在短期內仍持續下跌。
如果對照股債,當聯準會啟動降息而經濟並未陷入衰退時,股票幾乎全面跑贏債券。像1984年、1995年、2006年與2018年這些無衰退的情境,標普500在降息後都有穩健上漲,整體走勢優於債券。
反之在1989年、2000年與2008年等伴隨衰退的案例中,股票表現明顯疲弱,甚至長期下行,而長天期美債則因利率大幅回落,反而出現相對亮眼的漲幅,這種分野,突顯出降息後資產輪動的核心,並不在於政策本身,而是取決於經濟是否陷入衰退。
所以,要了解降息後行情,就不能不看失業率,這不只是就業市場的數字,而是整個經濟體質的晴雨表。在歷次衰退性降息中,失業率往往在降息後仍持續攀升近1年,有時甚至達2至3個百分點,而若經濟沒有衰退,那麼失業率最多在降息後幾個月稍微上升,隨即開始下滑。
這種差異在市場上造成截然不同的價格走勢。降息後若失業率繼續升高,市場就會預期企業獲利將惡化、消費下滑,於是股價跟著修正,反之,如果失業率在降息後快速見頂、甚至反轉下降,市場則會提前慶祝經濟軟著陸成功。
現在的情況,正好介於這兩種狀況之間。失業率緩慢上升、但尚未明顯失控。所以我會持續觀察接下來3至6個月的就業數據,像是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非農數據,這些指標是趨於惡化還是平穩回落,將直接決定是否繼續持股,還是開始轉向防禦配置。
不確定環境下 靈活調整勝過單一賭注
那麼,這一輪降息週期會怎麼走?我的看法是,目前市場正在演繹軟著陸成功+降息支撐的樂觀劇本,但這個假設能否成立,完全取決於失業率是否在未來幾個月見頂回落。如果失業率持續升破4.5%、甚至接近5%,那麼市場就不得不重新定價,不再是預防性降息,而是被迫救市。
更現實的是,根據過往數據,降息的實施時間點,往往落後於失業率變化,等到聯準會真正動手時,股市早已提前定價,所以也不能等到新聞宣布降息才動作,要先看清失業率方向與利率曲線的訊號。
在這種微妙的轉折期,資產配置應進入了雙軌防禦+機會尋找模式。一方面,保留一定比例的防禦型資產,如債券與黃金,或是停止買入股票、預留現金,應對可能的經濟放緩,另一方面,留意那些能受惠於降息、但不過度依賴經濟循環的板塊,如大型科技股、高股息公用事業、醫療保健等。
更重要的是,這種景氣的拐點時刻,應該避免單一賭注式的策略,因為失業率上升幅度未明、消費數據轉弱初現端倪、企業庫存與獲利預警也不時出現,在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環境下,太過激進與太過保守都不是好選擇,靈活調整與高度敏感反而是關鍵。
總結來說,降息本身不是答案,失業率才是關鍵。當市場興奮於降息,投資人應提醒自己冷靜看待,因為真正決定市場走勢的,不是政策動作,而是基本面是否支撐風險資產續漲,而這個基本面的核心,就是就業市場能否穩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10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
